張映勤
兒時的制作
兒時能有什么制作,能會什么制作,以當下人們的眼光,十四五歲還是個孩子,別說制作什么東西,能把自己的生活料理好就算不錯了??墒巧蟼€世紀70年代,我們小的時候,普通家庭的孩子動手的能力都很強,許多玩具、用具都是自己親手做成的。不是我們天生勤奮,沒事愿意鼓搗些東西練練手藝,把聰明才智用在制作小玩藝兒上,而是沒有條件,多數(shù)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滿足孩子的要求,歸根到底一個字——窮。是貧窮鍛煉了那時候的孩子自己動手,自娛自樂,制作出各種各樣的東西。
生于上世紀節(jié)糧度荒年代,據(jù)說那是個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好在年齡幼小,沒留下什么記憶,倒是從記事起的70年代,在我的記憶中,普通百姓的生活還是相當困難的。遠的不說,我的一位老鄰居,那時候每個月的月底必到我們家借錢——不多不少五塊錢,用來買糧食。當時每個月的25日賣糧,居民可以預購糧本上下個月的糧食。這至少說明,他們家每到月底是既無錢又無糧了,這還是在大城市中心區(qū)生活的居民,其他地方的百姓的困境可想而知了。這位鄰居每到下個月15日單位一開工資,當日準把錢還上,從不失信,“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在我的記憶中,這種場景持續(xù)了不下兩年。五塊錢的缺口,使這個家庭的經(jīng)濟周轉陷入了困境。
當時,在計劃經(jīng)濟的條件下,許多東西要憑票證購買,生活在大城市,溫飽一般不會成為問題,至于其他的額外開銷基本上就談不到了。譬如玩具,極少有家長給孩子買的。我們玩的東西,大多是自己制作,無非是刀槍、彈弓、鐵環(huán)、尜尜等小的物件。
我第一次見到真正的復雜玩具是舅舅從上海出差帶來的電動小汽車。有書本大小,黃色的。晚上屋里關上電燈,車里裝上電池,車前兩個燈亮著在地上跑,碰上什么障礙物,小汽車“嗡嗡”叫著能自動轉向。這種車當時只賣五塊錢,以當時人們的收入水平,卻絕對屬于罕見的高檔玩具。小汽車是舅舅給同事代買的,只在家里試玩了一次。我們心生羨慕,充滿好奇貪婪地看著它,誰也沒有想過要把它留下來,用五塊錢買一個玩具,那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沒有錢買,孩子們就自己制作,找一根鋸條,我們能做成木制的手槍,涂上黑墨,打上蠟,與想象中的真槍形象酷似。用筷子粗的廢盤條,我們能彎成鐵環(huán),再砸出一把一尺長的鐵勾,孩子們能將鐵環(huán)在馬路上推得四處亂轉。喜歡下象棋的孩子,買不起棋子,找一根筆直的圓木棍,等距離劃好,用鋸條比好,一節(jié)節(jié)地鋸下來,將木頭打磨平,上面用紅黑墨水寫上“車馬炮士相卒”,然后用牛皮紙畫一張棋盤,一副自制的象棋就算做好了。玩這種棋,孩子們倍加珍惜,雖然做工粗一點,手感差一些,可那是孩子們將木棍一節(jié)一節(jié)鋸下來的,純粹是手工制作的孤品,有錢想買都沒地方買去。
上世紀70年代初,社會上興起了乒乓球熱。我家住的附近有一家工廠,在馬路邊放著一塊球案大小、半寸多厚的鐵板,孩子們找塊空地,用磚頭壘成6個支柱,一群孩子齊心協(xié)力將鐵板抬到上面,做成了簡易的乒乓球臺,臺子中間用磚頭隔開,權當球網(wǎng)。每天下學,我們都圍在那打球。記得當時用的球和拍都是處理的,極便宜,乒乓球不帶商標的才五分錢一個,球拍是光板的,沒有海綿和膠粒,三毛七分錢一個。即使這么便宜,有的孩子也買不起。他們找來廢木板——五層或七層的膠合板,照葫蘆畫瓢,自己動手做。球拍的板面鋸好,做兩個球拍把手前后粘上,然后用銼銼圓滑,一個十分精致的土制球板在乒乓球臺前揮來舞去,好不得意。
稍長,上了初中,社會上又時興攢半導體收音機。幾個大幾歲的鄰居們整日往半導體元件門市部跑。那里常有一些處理的半導體元件,門口總是聚著一群人在購買交換各種無線電器件。
一半是好奇,一半是趕時髦,我也混在人群當中,一點點了解了什么叫電阻電容、三極管二極管、磁棒線圈等等。回來也照貓畫虎要組裝一臺最簡單的單管收音機。殼子是用煙盒大小的剃須刀塑料盒代替,線路板是現(xiàn)成的。在別人的指導下,買幾個處理的元件,按線路圖焊好,裝上電池,插上耳機,居然能收到一個電臺的節(jié)目。盡管聲音嘶嘶拉拉,時斷時續(xù),可它畢竟有了聲音。這臺單管收音機放在上衣口袋里,耳機線從袖口穿過,學校開會時,坐在禮堂里,手托著腦袋偷偷地收聽,那才叫享受。
這臺簡易的小收音機,是我至今完成的最復雜的一項制作,完全是在別人的指導下胡亂拼湊的,至于它為什么能響,無線電都有哪些原理,我至今稀里糊涂。無線電,當時在我們眼里,就是高科技,幾個元件拼裝在一起能讓它發(fā)出響來,絕對是一件令人興奮無比的事件。我事后琢磨,就憑十幾歲我能鼓搗成單管收音機,要不是后來選錯了行,也許也會搞出點發(fā)明,獲得個專利什么的。可惜半途而廢,至今一事無成。
我的一位同學的哥哥,初中畢業(yè),待業(yè)在家,他酷愛無線電,技高一籌,居然自己買零件攢了一臺電子管的黑白電視機。電視在當時是件極罕見極貴重的高檔電器。
電視機裝在一個木頭匣子里,顯得十分笨重。開開機,里面黑白的圖形略有重影。也許零件是處理的或是組裝時有接觸不良的地方,電視機隔一會兒就會出現(xiàn)雪花或行扭。同學的哥哥用一只備好的膠皮錘在電視機兩側敲兩下,一切都恢復正常??匆煌砩瞎?jié)目,電視總要敲上十次以上。即使這樣,我們心里仍然充滿了對同學哥哥的崇敬贊佩,他居然能將這么復雜先進的東西組裝出來,不僅有聲,而且還有影兒,實在是太神奇、太了不起了。這臺電視機讓我們大開眼界,對無線電知識充滿了幻想和渴望。
回想起來,那時候的無線電熱對開發(fā)孩子智力是個多么好的機遇。沒有人組織,沒有人指導,我們朦朧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一點點地消失殆盡,隨著興趣的轉移,淺嘗輒止,難以繼續(xù)。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的創(chuàng)造潛力發(fā)揮到了極致,但凡能自己動手做的,一般不會用錢來買,比我們大一些的青年大到壘房子抹墻灰打家具,小到修理電器裁剪衣服,人人都有一點手藝,無師自通,百練成精,頂不濟的還能組裝一輛自行車。
自行車是那個時代的高檔消費品,位列家庭“三大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之首。能擁有一輛自行車,對當年的有些青年來說不亞于現(xiàn)在有些人的轎車夢。截止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自行車還是憑票供應的緊俏商品,沒有點門路很難買到。而且它的價格不菲,都在百元以上,以當時剛參加工作的青工收入,相當于三五個月的工資。
買自行車難而價格貴,引得不少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開始自己攢自行車,這幾乎形成了城市青年的一種時尚。自行車商店、委托店門口常聚集著一些購買交換自行車零件的年輕人。當時的車零件也比較緊俏,商店里不知什么時候來哪一種配件,組裝一輛自行車得跑多少趟,花費好幾個月時間,是一件費時、費力又費錢的浩大工程。今天買個前叉子,明天買個后衣架;這個星期配好了車圈車把,下個星期再配車條飛輪。一輛自行車,幾十種配件湊齊了不容易,鳳凰、永久、飛鴿,津滬的三大名牌處理零件拼裝在一起,組裝出來的雜牌新車,質量絕對不比正品車差。
自行車組裝完成,講究點兒的車主還能別出心裁地把它裝飾得高檔豪華,前車軸擰上一根與地面垂直的電鍍鐵棍,高近車把,上面裝上有機玻璃的車標,堪與現(xiàn)在的名牌轎車一比。前后的車軸上套上尼龍彩色的毛圈,騎上車毛圈隨著車軸轉,煞是好看。自行車的擋泥板尾部裝上罐頭盒或易拉罐剪成彎好的裝飾物。一輛不起眼的自行車,人們想盡一切辦法對它進行美化。
攢自行車需要一定的費用,基本上都是參加工作了的年輕人的愛好。我的鄰居就有幾位這樣的車迷,他們攢著,我們看著,慢慢地也看出了點門道。那個時候,我剛上初中,學校功課少,閑的時間多,也沒有什么書可讀,閑來無事,總想動手干點什么。受這幾個車迷鄰居的影響,我開始慢慢地學修自行車,有時將母親的自行車拆開,擦擦車,換換油什么的,對其中的構造多有了解。有一個星期天,我心血來潮,把母親的自行車整體拆散,前前后后做了一遍大修。拆下的零件,擦拭干凈,照原樣裝好。緊螺絲,點機油。一頓收拾,緊干慢干天黑了下來。忙了一下午,將自行車修整好。站在那慢慢欣賞,頗有點成就感,心里不由得產(chǎn)生一股莫名的興奮。在同齡人眼里看著十分復雜的活兒,在我的手里已經(jīng)不在話下,能夠輕易地完成,這也是一件讓人心感快慰的事。
第二天晚上,母親下了班,很隨意地對我說:“今天早起差點出事,你昨天修完車,前軸的螺絲沒擰上,要不是我從院里推車時發(fā)現(xiàn)了,騎在路上還不得出大事?!?/p>
我冥思苦想,終于回憶起昨天收工時,忙中出錯,很可能忘了擰緊前軸的螺絲。母親并沒有過多責怪我,但我還是嚇出了一身冷汗,想想后怕,無論什么事,一時的疏忽很可能釀成大禍。我心里暗暗記下,以后做事盡可能地認真仔細。
兒時的制作,鍛煉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能力,從那些不起眼的小制作中,我體會到了什么叫“自力更生”,什么叫“勤勞智慧”。我們的素質教育是在生活環(huán)境中自然進行的。與之相比,我切身感受到現(xiàn)在的孩子許多能力都有了明顯的退化。你能想象他們制作一些簡單的玩具嗎?比如木制的手槍、鐵絲彎成的刀劍彈弓、泥巴捏成或廢紙疊成的各種小玩藝兒,這些簡單的手工竟然也成了學校的一門課。我們給孩子提供了太多的現(xiàn)成的東西,不僅僅是衣食住行,還包括他們玩的一切。
兒時的春節(jié)
回憶起兒時的春節(jié),印象當中最深刻的莫過于鞭炮了。春節(jié)的年味和喜慶熱鬧的氣氛,很大程度上是由噼里叭啦的鞭炮聲烘托出來的,很難想象沒有火火紅紅的鞭炮聲這個春節(jié)會怎么過。這幾年,不少城市在春節(jié)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而我們這邊風景獨好,總還能享受到燃放煙花爆竹的樂趣。
“姑娘愛花,小子愛炮?!边^去的孩子對這兩樣東西情有獨鐘,如今的情形卻大有改變,現(xiàn)在的孩子們對鞭炮的興趣已經(jīng)大大減弱了,倒是一些大人們對過年放鞭炮越來越起勁兒了,做生意的盼著來年生意紅火財源廣進,普通百姓幻想著驅逐邪氣交上好運,鞭炮是越放越多越放越大。每年春節(jié)這種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彌漫全城的火藥味、撒滿街頭的鞭炮花都讓我想起小時候這個年味十足的時節(jié)放鞭炮所帶來的樂趣。
上世紀70年代上半期,我們小的時候,過年放鞭炮是一件多么激動人心的事情。放了寒假,孩子們盼的就是過年,除了好吃好喝好穿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放炮了。臨近年關,家長給個三五毛錢,周圍的同學鄰居小伙伴三三兩兩地結伴去買鞭炮,一般家庭的孩子買個三二百響,最多的買上一千響,幸??鞓返拇汗?jié)時光就在這噼噼叭叭的小炮聲中度過了。
家長給的這點買炮的錢,孩子們得精打細算,將它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至。副食店、土產(chǎn)店平常賣的炮,100響一包的兩毛二分錢,個大點卻并不太響,也許是陳炮,捻子松軟不好點燃,一般孩子都不買它,而是喜歡湖南瀏陽產(chǎn)的小鋼炮。這種炮個小而響,價錢還便宜,只有一毛六100響。小鋼炮平時市面上見不到,只有在年前這幾天,土產(chǎn)店才有貨。屆時,土產(chǎn)店的炮攤前擠得水泄不通,常常排了很長的隊而買不上?,F(xiàn)在想想,只是為了節(jié)省6分錢,我們卻能在寒風中排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隊,那種頑強的毅力、執(zhí)著的精神,回憶起來真讓人匪夷所思。
有一年,我還在上小學,春節(jié)前聽說土產(chǎn)店來了一批出口轉內銷的小鋼炮,價格是9分錢70響,我們幾個同學計算了一下,平均一百響還不到一毛四分錢,質量卻與一毛六100的小炮不相上下。一包能省2分多錢,我們覺得挺劃算,決定結伴一起去買這種炮。這種炮,附近土產(chǎn)店到貨少,早上一開門就被人們搶購一空了。排了幾次長隊都沒買上,我們決定到別處找找看。幾個孩子穿戴嚴實,頂著凜冽的寒風,順著馬路四處轉悠,見到土產(chǎn)店就進去打聽,溜溜兒轉了一下午,足足走了有四五十里路,終于在偏遠處的一家土產(chǎn)店買到了。我們像撿了個天大的便宜,興奮得不得了,將鞭炮裝好,這才發(fā)現(xiàn)天已經(jīng)蒙蒙黑了,回家的道誰也說不清楚,我們認準了一個方向:沿著海河走,找到赤峰橋我們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回想起來,這也許是我們當時有生以來走的最遠的一回路,幾個小時,我們在寒風中疾走,忘了累,忘了餓,目的竟然是為了能買到9分錢70響的小鋼炮。頂風冒雪,忍饑挨餓,每個人省下的炮錢還不到一毛錢,但是我們無怨無悔,心情亢奮,畢竟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付出,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那份喜悅、那份自豪是難以用錢買到的。
鞭炮買回來,孩子們很少有整掛燃放的,短暫的痛快淋漓對我們顯得過于奢侈,放整掛的炮,一時的瀟灑,過后意味著長時間的痛苦,炮放完了你只能看著別人,再也找不回參與的樂趣。孩子們買回小鞭炮,大多是拆散了一個個地零放,兜里放上一把,點燃一根粗棉線,噼一個叭一個地慢慢享受那種燃放的快感。一二百頭小炮能放上好幾天,充實而快樂的好幾天,美好的春節(jié)時光伴隨著噼噼叭叭的小炮聲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對男孩子來說,過年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放炮,它遠勝于服裝食品,吃喝玩樂,前兩項是家大人的事,安排得好不好,關系到家庭的體面,惟有后兩者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尤以男孩的鞭炮為重中之重。炮放得多不多,痛快不痛快,是孩子春節(jié)過得是否快樂的一個重要標志。所以,再困難的家庭也要擠出一點錢來滿足一下孩子過年的愿望。
鞭炮是一種大眾化的節(jié)慶消費,煙花在當時卻絕對是貴族化的產(chǎn)品,市面上極少見到。剛上市那兩年,一般家庭的孩子很少有買得起的。
我第一次看見燃放煙花竟是在屋里,我的一位鄰居孩子是獨生子,家庭經(jīng)濟稍微寬裕優(yōu)越,家長給孩子買了三五個煙花放。人家花了錢,要與鄰同樂,晚上把我們幾個孩子召集到他們家,關上燈,在木板地上點燃,不大會兒工夫幾個煙花就放完了。記得有一輛紙做的小坦克禮花,噴著五彩繽紛的火焰前行了一兩米距離,這種簡易的煙花在當時看來真是神奇無比,不僅令人大開眼界,也讓我們心生羨慕。放過的廢煙花并不扔掉,留著還可以當一個簡單的紙玩具。能讓我們一睹煙花的燃放,鄰居家孩子的得意與驕傲溢于言表。沖這一點,我也要立志將來長大了只要一個孩子,讓他也享受獨生子女的待遇,過年時可著勁地買煙花放炮竹,彌補他爹小時候的遺憾。
隨著年齡的增長,鞭炮對我們早已失去了吸引力,可每到過年,無論多忙,我都要帶著孩子逛逛鞭炮攤,在年味十足的市場中,看著他在花花綠綠、各式各樣的煙花堆里挑來選去,然后抱著滿懷煙花的那種心花怒放的興奮勁兒,我也從心里感到高興。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過去,只要孩子滿意,買上一堆煙花爆竹,讓他高高興興痛痛快快地放,這錢花得值。過年,圖的就是個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沒有鞭炮,還叫過年嘛?!
燃一掛響亮的鞭炮,驅逐一年的晦氣,帶來明年的好運,這噼噼叭叭的響聲中寄托著人們對來年諸多美好的愿望。
我心里清楚,除了從孩子身上找回我童年的樂趣之外,還有一個難以言表的原因:這么多年,我之所以“財疏學淺”,至今碌碌無為,也許全跟小時候爆竹放得太少有關,為了這,過年也得多放兩掛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