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鵬
又到每年春拍時,今年春夏之交的藝術品市場酌熱鬧程度不及去年。各場拍賣雖然偶有精品出現(xiàn),但是總量上比起去年同期較少,從筆者親身體驗的德匡斯圖加特納高拍賣行31屆東亞專場中也能看出些廣端倪。另一方面,芒市場調整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良好的現(xiàn)象和苗頭,同樣值得我們細心關注和分析。
德匡納高拍賣行于5月17-18日在斯圖加特總部進行第31場東亞藝術品專場拍頭會,本場的拍品重點主要是瓷器和銅鏡以及金銅佛像。筆者參觀了15日的拍品預展和16、17日的現(xiàn)場、試總結一、本專場的特點和存有的司題。
與往年不同。本場納高的中國預展會選擇在上海而不是北京舉辦,這主要是基于探測江浙地區(qū)買家情況的卑慮。當然,作為歐洲拍賣行,要想全面了解中國大陸市場的潛力,需要做的事情不僅僅是舉辦預展,更重要的呈通過預展展示公司專業(yè)規(guī)范的形象,以期掌握更多的人脈資源。從德國總部的預展場面來看,半以上的參觀,吝所說的語言是漢語,據(jù)筆者了解,具中的多數(shù)人并非來自中國大陸。這從側面也反映了在中國大陸舉辦預展的必要性,國內買家不必多費周折來到德國,即可仔細檢驗拍品狀態(tài)。柜信納高在以后的亞洲專場開拍前還會在中國大陸舉辦預展。前往德國預展的觀眾多為來自臺灣、新加坡和北美的商家,他們主要的目標仍然集中存瓷器上,其中第823號正德六字雙圈雙行款黃釉碗被多位商家仔細檢驗,該碗仙價6000—10e00歐元,同類型的正德黃釉碗曾出現(xiàn)在2005年11月的香港佳士得拍場上,當時以660000港幣成交。其他幾刊零星現(xiàn)身過大陸拍場,但成交不多,成交價也多在10萬人民幣以內。17日的現(xiàn)場中該拍品以6000歐元起拍,場內幾位買家稍有爭奪,至10000歐元就再無動靜,最后被一位亞洲面孔買家拍得。從827號的正德珊瑚紅釉渣斗到834號爐鈞釉雙耳獸面方斛,竟然無一買家應價,形成一個小冷場。835號開始的幾件掐絲琺瑯器讓現(xiàn)場買家稍微醒過神來,掐絲琺瑯器以乾隆朝為最盛,內廷造辦處琺瑯作無力滿足宮廷需要,于是督令揚州和廣州兩地生產進貢?,m瑯器拍品近年數(shù)量眾多,質呈參差,本場所拍幾件并非絕品名器,但也中規(guī)中舉,因此爭奪較為激烈,最后成交價在估價的三倍左右。之后出現(xiàn)的幾件清代剔紅漆器成交近半,當中爭奪最激烈的是874號剔紅文人山水紋花瓣型盤。叫價從2500歐元開始,場內兩位買家互不相讓,一直到15000歐元價位,此時一電話買家也來參戰(zhàn),最后以19000歐元的價格獲得該盤。雕漆之器,以宋為貴,但流傳到今天的多為明清之作,清代只有乾隆朝題款乾隆年制,其他各朝均無款。874號勝芒器型獨特,盤體為花瓣型,盤沿雕花葉紋,中央有假山樓閣,兩位文人與一位侍童以及茂盛古木,無款。相比之下其他幾件樣式平常的清代漆器戰(zhàn)績不佳,多數(shù)流拍。
從888號拍品開始是德國收藏家費玉祿青花舊藏專場,共35件明清青花拍品登臺亮相。這批掐品多為估價2000歐元左右的青花器,其卞本刊5月號預告的895號明嘉靖五彩八吉祥蓮紋四方罐爭奪較為激烈。有趣的是,本次拍賣的場內買家反應都很謹慎。電話買家確十分踴躍,令到接線翻譯也常忙中出亂,整場拍賣也曾短暫中止幾次,等待電話那頭酌反映。895號最后以4800歐元成交。35件拍品最后成交21件,成績未盡如人意。此后的46塊銅鏡專場竟然只成交14件,可見市場對銅鏡的了解和追捧程度仍有很大空間有待提升。
無論是古代或者是近現(xiàn)代中國字畫作品上拍都會伴隨著爭議,對拍品的真?zhèn)蝺?yōu)劣的判別總會有不同的意見,以至于中國字畫作品在國際拍場中始終較為低迷,甚至有的國際人拍賣行刻意回避字畫拍品,以免眼力六逮,鬧出笑話。本場納高拍賣會上出現(xiàn)的字畫類拍品柜對較少,重頭戲是吳昌碩的《富貴多子圖》和謝稚柳、陳佩秋合作的《春兇競秀》,本刊也已在預告中有所介紹,最后拍賣的結果令人失望?!陡毁F多子匡》與《春山競秀》無人應價。雙雙流拍。引起筆者注意的是,第1797號何家英《睡美人》和第1875號趙無極的銅版畫都有幾位買家應價,但是短兵柜接了幾輪后就偃旗息鼓了,最后的價格分別是800歐元和1000歐元。何家共目前在大陸市場屬于實力派,價位并沒有被過度炒作,可惜這張《睡美人》似乎并非何家英的用心之作,而旦紙本沾有水跡,品相稍遜。該品被操國語的電話買家競得,不知近期之內會否現(xiàn)身大陸市場。趙無極的這張銅版畫有明顯學習保羅克利細碎線條的痕跡,可推斷為早期作品,1000歐元收槌也算合理。會上還出現(xiàn)了不少很流行的名家仿品,但應者寥寥,就算成交價錢也很低,可見眾多買家還是做足了功課。
從這場并小算熱鬧的海外拍賣會來看,藝術品市場自身調整的信號已經十分朗確了。市場本質上是由買賣雙力所決定的,拍賣行存在的理由就是為買賣雙方服務,以求獲取自身合理的利潤。但是近兩年以來,作為中介的拍賣行卻成了主角,過度蛇媒體炒作偏偏把最本質的買賣雙方和拍的品本身的信息忽略了。拍賣和收藏更多地成為資本運作的一種途徑,拍品本身最重要的傳承文化的功能三在被消解。筆者認為,我們應該靜下心來,仔細分析買家、賣家和拍品三者的關系。
如果沒有藏家出貨,那么也就不會有拍賣市場。這當然只是一種假設,藝術品可以作為商品的屬性芒定了言是可流通的,于是出自哪個藏家之手這個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柏品的質量。名家收藏專場歷來深受追捧,原因就在于拍品質量相對穩(wěn)定,并且題材鮮明,適合有同樣趣味重點的買家跟進。對于初入門的買家也應留意此類專場,拋棄撿漏的僥幸心理,先做到“保真”這個最低要求。拍賣行的工作核心應該是放在建立與維持與大藏家的良好關系上,只有能夠源源不斷地向市場推出精品,才是根本的生存之道。此次納高專拍正是征集到了費玉祿明清青花收藏,可惜的是大部分精品仍未露面,因此反應平平。
—群活躍而又謹慎的買家是正常拍賣市場的基礎,目前喧囂的拍賣市場正是大批買家入市的結果。對買家群體酌培育其實是媒體的責任,可惜的是大多數(shù)媒體文章把焦點放在了成交價格上,“天價”滿天飛,而較少關注“天價”產牛的前因后吳,以及對文化振興的意義。筆者認為,一什古代藝術品的價格是波動的,但是它的價值卻相對固定,并且會穩(wěn)步上升,最根本的原因是古代藝術品的不可復制性,任何高仿都只是高仿。真品本身的歷史價值是無法復制的。媒體今后應該更多地探究和閨釋拍品的美學和歷史價值,令到買家群體是出于對拍品由衷的喜爰,而不是僅僅出于投資的目的來參加拍賣活動。對于近現(xiàn)代和現(xiàn)當代拍品來說,由于年限較短,許多作品的歷史之位者還未確定,因此買家需要格外謹慎,切勿跟風炒作,但若是遇上令自己產生心靈共鳴,并有深刻時代印記的作品,也應該放手一搏,畢竟歷史是在不斷地被書寫,有幸參與其中,也是收藏的樂趣所在。這一點或許國內的買家需要向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西方買家學習,盡量避免出現(xiàn)幾十年后的再一輪的“文物回流”的局面。
對于時下流行的“海外淘寶”行為,筆者認為重點應該放在“寶”上,而不必要在意是否是“海外”,如果一味迷信“海外”。很有可能捧回的是出口轉內銷的貨色!
(注:一切信息以拍行公布為準,拍品編號以圖錄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