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堃,號地山,筆名落華生。是中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其散文《落花生》曾收入語文課本。
愛情有時就像是一個過于放縱和任性的孩子,充滿了霸氣和嬌氣,如果缺少了理智的約束,她就很可能會把婚姻攪的一團糟,著名作家許地山與夫人周俟松的愛情故事,就值得我們深思……
許地山在20世紀的20年代便成了我國著名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而周俟松是北師大的高材生,人又長的青春靚麗,嫵媚動人。她在上中學的時候就對許地山仰慕不止。后來,他們在熊佛西家相識,可謂是彼此一見鐘情,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經過了戀河相渡,兩人走進了婚姻的殿堂。成家之后,周俟松承擔起了一切的家務,許地山則傾心于學術研究和文學創(chuàng)作。遇到問題,兩人時常討論到深夜。恩愛纏綿之中,又有了一種“紅袖添香夜讀書”的佳境。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激情與浪漫的潮水也漸漸地退去,原來曾經籠罩在彼此身上的那道光環(huán),也在朝夕相處、耳鬢廝磨中慢慢地消逝。當周俟松從對許地山的崇拜中走出來之后,她對許地山不修邊幅、隨意亂丟東西等生活習慣越來越感到無法容忍。周俟松是出生在書香門第之家,自小便養(yǎng)成了溫文爾雅、注重儀表和講究整潔的個性。許地山開始的時候,對她的嘮叨還有耐心,然而,時間一長,他便再也不能忍受夫人對他頤指氣使的霸氣和試圖對他的改造,開始由小的磨擦,升級為“戰(zhàn)爭”,再后來,兩人由于對抗心理的慣性作用,竟發(fā)展到了任何一件生活小事都可能觸發(fā)一場頗有規(guī)模的夫妻大戰(zhàn)。1933年秋,兩人大吵了一場之后,許地山不辭而別,遠赴印度考察學習去了……
轉眼間半年的時間就過去了,遠在印度的許地山開始認真地反思自己的婚后生活。他深深地感受到:他與夫人的矛盾沖突不是來自愛盡情絕,而恰恰是因為愛至深才求至切的緣故。夫人對我嚴要求、重整潔并沒有任何錯,我為什么就不能讓她三分呢?即使因為我們的個性原因還不能達到共識,難道就沒有一個緩解矛盾的辦法嗎?突然,他想到了為什么不在兩人之間立個“愛情公約”呢?于是,他提筆給周俟松寫了一封充滿悔意之情的信,并附上了他認為能解決夫妻矛盾的“愛情公約”:一、夫婦間,凡事互相忍耐;二、如有意見不合,大聲談話前,各自離開一會;三、各自以誠相待;四、每日工作完畢,夫婦互給精神和肉體的愉快;五、一方不快時,他方當使之忘卻;六、上床前當互省日間未了及明天當做之事。
周俟松讀了許地山的信后,禁不住淚如雨下。雖然許地山是負氣出走,但作為女人的她心里無時無刻不在為他擔憂。經過了大半年的分離與反思,她也對婚姻有了較深的感悟,覺得強迫他人非按自己的意志行事,這本身就是對別人心靈和自尊的傷害。他覺得許地山提出的“愛情公約”確實是解決兩人婚姻矛盾的最好的辦法。于是,也提筆給許地山回了一封情意綿綿的長信,并希望他早日回家。
過了一段時間,許地山回到家中,兩人執(zhí)手相見,淚如雨下,竟說不出話來。周俟松默默地把他領到臥室,向他指了指墻壁。許地山抬頭看見那里高掛的正是他們的“愛情公約”,心頭一熱,便緊緊地把妻子抱在懷里。從此,他們的愛情在理智的看護之下,生活更加甜蜜,家庭更加和諧、溫馨和快樂……
從許地山與周俟松的愛情故事中,我們能夠深深地感悟道:在對待夫妻的關系上,往往光有愛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任何人都不可永遠生活在浪漫和激情之中,總有一天要面對現實,面對彼此個性的沖突,面對鍋鍋碗碗、盆盆罐罐的磕磕碰碰,所以,夫妻之間彼此還應該像許地山與周俟松那樣有一份責任心、寬容心和理智,才能使家里永遠充滿愛情的明媚陽光,開滿幸福和快樂的美麗花朵。
蔡軍摘自《榕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