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莉丹 陳統(tǒng)奎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說:“中國有那么多好學生,怎么能搶得光?”
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人們不亦樂乎地討論著:香港8所高校全面進入內地招生會不會搶走本該屬于內地名校的優(yōu)質生源,清華北大會不會因為丟失頂尖學生而淪為二流大學?
記者從香港中文大學官方網(wǎng)站得知,在首輪結束的7省區(qū)市錄取工作中,香港中文大學已經(jīng)錄取了廣東、廣西、江西和山東的4名高考狀元。一場沒有硝煙的人才爭奪戰(zhàn)正在上演。
火爆2006
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與會的香港6所大學的校長都是輿論關注的焦點。
7月15日上午,香港理工大學潘宗光校長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說:“今年我們在內地招生240多名,但是有1萬多名學生申請。”他向《新民周刊》陳述這個事實時身體前傾,睜大眼睛,一副意想不到的驚訝之狀。
潘宗光說,如此火爆的申請人數(shù)讓香港理工大學招生工作頗感吃力,如何篩選分布在20個省市的1萬多名申請考生不是一個小問題,香港理工大學不愿意單憑高考成績來招收學生,但是要對1萬多名申請考生一一面試,那又是一項難以想象的龐大工程。
“結果最大的依據(jù)還是高考分數(shù)?!迸俗诠鉄o奈地說。盡管最后被錄取的學生都有面試,但是面試制度被削弱了,他很不滿意這種被動的招生方式,“香港理工大學很看重學生的潛質,但是高考分數(shù)無法體現(xiàn)學生的各種潛質?!苯衲昱蛎浀纳暾埲藬?shù)給香港理工大學出了一道難題, “香港理工大學必須盡快探索出一套適用于內地特殊國情的招生制度”。
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對今年內地學生的“港校熱”也驚訝連連,“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嶺南大學是一所什么樣的大學,但是有2000多人申請我們學校的30個名額”。陳坤耀對《新民周刊》說。
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同樣“春風滿面”,港大200多個招生名額,亦引來1萬多個申請者。7月15日,香港大學正式公布內地本科生錄取名單,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榜上有名,而此人已被北京大學錄取。此次香港大學在內地共計劃招收325名學生,比今年3月公布的250名計劃招生數(shù)擴招了30%,這是一份大豐收結局的錄取名單。香港大學官方網(wǎng)站透露,今年有6位各省市的“狀元”獲港大錄取。
事實上,香港每一所大學都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這股“港校熱”。香港科技大學也收到6300份報名申請,而其招生人數(shù)僅為160人,招生比例高達近40:1,遠遠高出內地高考錄取平均比例3:1的水平。
內地生情結
“獎學金問題有誤解……”7月13日的浦東干部學院會議中心報告廳,面對上海財經(jīng)大學談敏校長對50萬高額獎學金的質疑,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耐心解釋。
香港中文大學今年在內地計劃招生270名,向其中100名提供每人50萬港幣的全額獎學金。上海財經(jīng)大學談敏校長關切的正是“50萬”這個數(shù)字,在內地很多人看來,“50萬”確實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談校長由此認為這是一種吸引生源的策略也就不足為奇了。
“香港高校天價獎學金逼搶四川理科冠軍”,這是人們從報紙上便看到的標題。有人聲稱,這是一場以高額獎學金換取“極高分”考生的數(shù)字游戲。劉遵義解釋說,50萬看上去是一個很大的數(shù)字,但是香港中文大學外地生的一年學費是8萬,相當于內地重點大學的15倍左右,除此之外學生還要交住宿費、課本費,剩下來的錢才是生活費,“其實也不是很豐富的獎學金,只夠維持一個學生4年的基本費用”。
事實上,在香港培養(yǎng)一名大學生,費用遠還不止50萬。潘宗光告訴記者,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一年大約需要20萬港幣,香港特區(qū)政府規(guī)定,招收外地生一年學費不得低于6萬港幣,差額由特區(qū)政府補貼。而香港各個大學外地生學費各不一樣,潘宗光很得意的是,他執(zhí)行的是最低標準,只收6萬,其他大學如香港大學是7萬,香港中文大學8萬。
正因為這樣,香港特區(qū)政府規(guī)定,香港所有大學招收外地生源不得超過10%。目前,香港所有高校一年招生全部本科生為14500多名,這就是說香港高校招收外地生源最多不得超過1450多名。目前,香港高校的外地生源6%來自于內地,這幾年這一比例都在持續(xù)增加。
在7月13日的“港校專場”新聞發(fā)布會上,《新民周刊》記者向劉遵義和徐立之發(fā)問:“有傳聞說香港高校招收外地生源比例將從10%提高到25%是否屬實?”“25%是長期的目標?!毙炝⒅卮鹫f,未來3到5年還不可能實現(xiàn),但是他相信香港特區(qū)政府會支持這樣的變化,“在美國公立大學密歇根大學,外地生達到35%,這對公立大學是很自然的事情?!?/p>
“這只是大學的愿望,能不能實現(xiàn)還要看特區(qū)政府的意愿,每一個內地生在香港念書,特區(qū)政府都要補貼巨額費用,而這些都是香港納稅人的錢?!迸俗诠鈱Α缎旅裰芸氛f。
生源爭奪戰(zhàn)?
不過,正當香港中文大學在各地攻城略地的時候,一些“負面消息”也不斷傳來。
從中國南方傳來的消息稱,海南省文科狀元葉婧“舍棄香港中文大學50萬獎學金,報考北大”。從天府之國傳來的消息則是,四川省文科冠軍陳璇卿被北大提前以“簽約”方式“保護”,避免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的“逼搶”……
耐人尋味的是,這些高考狀元拒絕香港中文大學的舉動,都紛紛成為當?shù)貓蠹埖摹耙劇?,并被譽為一種“理性選擇”。這是因為,內地高考冠軍“轉投”香港高校的現(xiàn)象被一部分人驚呼“狼來了”,在媒體們紛紛描繪的這幅“生源爭戰(zhàn)圖”中,香港高校被塑造成“奪人之食”的形象。更有甚者,由此擔憂北大清華會因此淪為二流大學。
于是,7月13日的“港校專場”新聞發(fā)布會,坐在主席臺上的劉遵義和徐立之不得不面對記者們關于“香港高校威脅論”的提問,而他們的經(jīng)典回答也通過第二天的日報傳遍大江南北——我們無意挑戰(zhàn)北大清華的地位。
“北大清華還是中國最好的大學,我們兩所學校在內地總共今年不會超過500名,清華就招了4000人。以前香港和內地招生是分開的,現(xiàn)在可以交流,自然有一個心理調整的過程,內地學生想來香港念書,很多香港的學生也想進清華北大,你們不用擔心,清華和北大也不用擔心,我們沒有意圖要超過清華北大?!?/p>
在劉遵義看來,“港校熱”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今年是香港高校全面進入內地招生,內地考生和家長甚至媒體也感到“忽如一夜春風來”,正是這種新鮮好奇感引發(fā)了這股浪潮?!扒迦A北大去香港招生同樣也是頭條新聞??!”徐立之補充道。
“中國有那么多好學生,怎么能搶得光?”劉遵義不同意香港高校在內地擴大招生是與內地名校搶生源的說法,認為香港高校為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內地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至于選擇香港高校還是內地高校,這是學生的自由。其實,他們本應擁有這種自由,只不過在統(tǒng)一高考制度下,他們失去了這種自由。
出席本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的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接受大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香港的大學同內地大學共享內地優(yōu)秀生源是很正常、很好的事情,雙方是一種互動,并不存在很大的競爭?!?/p>
劉遵義也坦陳,參與內地高考招生確實引起一種與內地高校之間的競爭關系,“在美國,高校之間在招生問題上也是存在競爭關系的,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內地招生,也確實有一種通過競爭成為中國最優(yōu)秀大學的愿望。”
可以判定的是,在香港高校紛紛要求回歸“中國的大學”的今天,與內地大學一起分享中國最優(yōu)秀的生源變得非常迫切和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