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言
我一直深愛著張愛玲。在一個平靜的秋日午后,我被告知了張愛玲的死訊。記得當時我是驚呆了。多年來,讀著張愛玲的作品,總感覺她生活在遙遠的年代。沒想到,她竟在大洋彼岸一直孤獨地生活著,直至,孤獨地死去。張愛玲死的那一天,正是農(nóng)歷的中秋節(jié)。那一晚的月亮比朵云軒信箋上的淚珠大多了。然而,隔著七十多年人世的浮浪,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點凄涼。冷冷清輝,如同半個多世紀以前上海灘的月亮,淡淡地照著這位曠世才女恣情的一生——熱鬧與寂寞,浮華與蒼涼,大喜與大悲……
這是一個古靈精怪的女孩子。她的外曾祖父李鴻章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祖父張佩綸則是著名的清朝御史。在她誕生的時候,祖上的榮光早已是一去不復返。雕梁畫棟,寶馬香車,妻妾成群,這些都留在了這個女孩子童年時代驚鴻一瞥似的記憶之中。而祖上那一脈溫熱的血緣,則驕傲地在血管里靜靜流淌著?!爱斘宜赖臅r候,他們會在我的血管里重新死一次?!?/p>
這實在是一個天才的女孩子。她3歲時能背誦唐詩;7歲時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8歲那年,她嘗試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14歲寫出了一部鴛鴦蝴蝶派的小說《摩登紅樓夢》……這個女孩子仿佛就是為了寫出美麗的文字而生的。她的敏感,她的真誠,包括她的女人味實足的尖刻。早在那所有著漂亮的花園般房子的圣瑪利亞女校讀書時,愛玲就是公認的用中文寫作的“女才子”。13歲的時候,她就寫出了《遲暮》,“黃卷青燈,美人遲暮,千古一轍?!鄙院?,她寫出了《霸王別姬》,那是英雄末路的哀哀挽歌;那是女性意識的早期萌動。你也許很難想到,一個如此年少的女孩子,竟有著如此練達的文筆和成熟的思想。而且,更讓人吃驚的是那流露在字里行間的滄桑感。哪一個青春年少的花季少女,會發(fā)出如此的沉暮之言呢?
父母離婚后,結(jié)束了無休無止的爭吵,而愛玲不愉快的少年時光依然延續(xù)著。不管愛玲是多么的不愿意,繼母終于還是進門了。
她好不容易逃到了母親那里,理智的母親給她兩條路選擇:“要么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么用錢來讀書?!睈哿徇x擇了后者。母親的經(jīng)濟狀況一直不甚好。生活中點點滴滴不愉快的小事,不斷銷毀著母女之間的感情。如果說,與父親的沖突,是以激烈的形式出現(xiàn)的,那么,與母親之間的沖突,則是緩慢的,不易察覺的,但那卻是在心靈上能一點一滴感受到的。“這時候,母親的家亦不復是柔和的了?!?/p>
在不懈地努力下,愛玲終于以遠東地區(qū)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倫敦大學。后來,因為歐洲戰(zhàn)事,她不得不進入香港大學。從輪船駛向蔚藍色大海的那一刻起,愛玲的心中不由得一陣激動,淚水迷失了她的雙眼。別了,這充滿了憂患的少年時代。
童年與少年時代的憂患遭遇,似乎奠定了愛玲一些作品的悲劇底色。愛玲曾經(jīng)對她的人生際遇與情愛際遇下過“蒼涼”哲學,像她說的,“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于啟發(fā)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是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無怪乎張愛玲筆下的人生,總是覺得如此悲哀與蒼涼。
港大的三年,于愛玲而言,是相對穩(wěn)定的愉快的。第一個學期下來,她一人獨得了港大文科所有的獎學金。它不光為愛玲找到了一生中最好的女友炎櫻,還為進一步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chǔ),而且還練就了極好的英文表達。在這兒,愛玲看到了戰(zhàn)爭的真實面目。她后來還以港戰(zhàn)為背景,寫下了《傾城之戀》等小說。愛玲在小說中這樣寫道:“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
殘酷的戰(zhàn)爭終止了愛玲留學“英格蘭”的夢想,她又回到了上海。這時候,便開始了她人生中最為光華燦爛的篇章。她猶如握住了繆斯女神的五彩之筆,像天女散花似的把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拋向各種有影響力的雜志。《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金鎖記》《紅玫瑰和白玫瑰》……她迅速上升為上海文壇橫空出世的一代才女。她說:“成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p>
張愛玲成了上海文壇上一則確確實實的傳奇。她為出版《傳奇》到印刷廠去校稿樣,穿著奇裝異服,使整個印刷廠的工人停了工。她著西裝,會把自己打扮成一個18世紀的少婦;她穿旗袍,會把自己打扮得像我們的祖母或太祖母,臉是年輕人的臉,服裝是老古董的服裝……張愛玲曾經(jīng)自己解釋道:“我既不是美女,又沒有什么特點,不用這些來招搖,怎么引得起別人的注意?”
張愛玲是一個描寫愛情的高手。描摹人情世故,無不細致入微。然而,可嘆愛玲一支筆,寫盡了人世間的離合悲歡,卻寫不出一段屬于自己的圓滿愛情?!敖喜抛印焙m成與她相逢于茫茫人海中?!扒f年之久,千萬人之眾,在茫茫人海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偏偏遇上了,然后說一聲:‘呵,你也在這里。”紅塵中的牽手,靠的是緣分。然而,胡蘭成終于也不是可以牽手的人。胡的婚外情變,曾使愛玲千里尋夫,傷心欲絕。人世間的風刀霜劍,何以如此殘忍,碾碎她柔軟的心。多年以后,胡蘭成把他與張愛玲的這段“亂世愛情”寫成了回憶錄《今生今世》。胡蘭成說:“張愛玲是民國時代的臨水照花人……放恣的才華與愛悅自己,作成了一種貴族氣氛?!?/p>
張愛玲離國去美的那一年才35歲。余下來的整整半個世紀的歲月,她都是在新大陸的四處漂泊中度過的。在那兒,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賴雅。與賴雅的相遇,是在美國北部的麥克道威爾文藝營。一場北美罕見的漫天大雪中,她開始了今生的又一次“傾城之戀”。少了年輕時代的激情和沖動,卻多了霜冷長河的中年感傷。賴雅曾經(jīng)是個才華橫溢的劇作家,可惜當時年事已高,創(chuàng)作力枯竭。兩人不免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之感。當時,賴雅已有六十幾歲,比愛玲大出了三十年。賴雅晚年多病,愛玲悉心地照顧他,盡到了為人妻的責任,直到賴雅去世。在此后漫長的三十年人生長路中,她都是一個人走過的。愛玲至死都是以賴雅為自己的姓,以賴雅夫人的身份自居。
許多年前,愛玲就借她小說中的主人公之口說出這樣的話:詩經(jīng)上最悲哀的一首詩是“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nèi)耸嵌嗝葱?,多么??!可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p>
故事說到這兒,該停一停了。朋友,你看窗外,月亮的臉又圓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痹铝翀A了又缺了,缺了又圓了。可是,張愛玲的故事,卻怎么也說不完……完不了。
張愛玲的作品,也永遠會有后人從故紙堆中找出來,在里面找自己的影子——一代又一代……
(宋佩玲摘自《讀書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