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茂勝
當年,前聯(lián)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下跪的那一刻,被永久地載入了史冊,那一瞬間,他的下跪及深深懺悔,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據說,當年他在訪問波蘭華沙時,行程里并沒有下跪這一項,但由于他的這個舉動,德國贏得了世人的尊敬。他跪在那里,是知錯,也是知羞,他不是想通過這一舉動讓世人忘掉這段歷史,相反,他是讓世人永遠銘記這段歷史,祈禱今天的人們珍惜和平,不要讓那些可怕殘酷的戰(zhàn)爭再重演。
然而,說到知錯,我更為欣賞的是一些普通人的知錯,一種看起來并不是那么偉大卻能夠反映出人性光輝的知錯。美國作家羅伯特·福爾姆寫過一篇短文,記述他一位多年好友,每年一次從很遠的地方前來拜訪他。朋友見了面滿心歡喜,然而此君特別愛抱怨,一旦抱怨起來就沒完沒了。他認為世界到處都是謊言,一個人追求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少;所做的努力越大,結果就變得越糟,無知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幸福??傻诙炫R別,還是這位朋友,在碼頭上看見一個落水孩子,連衣服都沒有來得及脫,奮不顧身跳下冰冷的湖水,把孩子救了上來。福爾姆大惑不解地問:“既然這世界到處都是黑暗和謊言,并且無知是最高的境界,那么,你為什么又要救落水的兒童呢?”那位朋友回答:“噢,可能是我錯了吧?!?/p>
福爾姆的心很受觸動,但他感嘆的不是在某些特定時刻——人有時會扮演雙重角色——而是這句“我可能錯了吧”。福爾姆最后總結說:“健全的心靈和清凈的靈魂在越來越多地滌蕩著這個世界,正如那岸邊的海浪在不停歇地沖洗著沙灘一樣,懷疑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并不等同于憤世嫉俗和悲觀厭世。我可能錯了,是我們這個年代最好的一個標簽?!?/p>
無獨有偶,前些日子鄰家的一個四歲男孩,不小心在屋子里摔倒,磕破了眼角,孩子的奶奶嚇壞了,看孫子流著血,給兒子兒媳打電話來不及,讓我?guī)兔λ秃⒆尤メt(yī)院。那天,在301醫(yī)院門診,我給孩子掛了號,試體溫表,護士說得走出百米去旁邊那個樓里,那里才是眼科。我只好帶孩子又辦手續(xù)又交費的,接著我們又回到門診部等,最后有位東北口音的眼科男醫(yī)生,為孩子的眼角縫了一針。
從手術室里出來,他一邊撫摸著孩子的頭,一邊對我說:“醫(yī)院手續(xù)有時就是麻煩,其實,門診可以辦很多事,不必讓孩子來回地跑?!甭犕晁脑?,我當時就想,這話正要從我的嘴里蹦出來,可我沒說,話竟然是從他的嘴里說的,我立刻就想到了這是一種知錯心態(tài),是作家福爾姆所說的那個好標簽。
(戴麗明摘自《北京晚報》2006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