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敏
《紐約時報》9月16日的訃聞版,像往常一樣刊載著各色逝者的故事:一個不太著名的演員、一個幫病人接好斷腿的外科醫(yī)生、一個強奸過少女的牧師……這天,在他們中間,占據(jù)了顯著版面位置的,是一位77歲名叫法拉奇的意大利女人。
在意大利佛羅倫薩一家私人診所里,當?shù)貢r間9月14日夜晚,這位“世界第一女記者”死于癌癥。
她采訪過鄧小平。她一生中與數(shù)十位世界風云人物交鋒?!堵迳即墪r報》把她稱作“沒有一個世界大人物會對她說不的記者”。
1972年,當時世界政壇的超級明星基辛格,便在她的窮追拷問下,公開承認美國發(fā)動的越南戰(zhàn)爭是一場無用的戰(zhàn)爭。她甚至將“你是尼克松精神上的奶媽”這樣的評語當面扔給基辛格。
這是法拉奇的風格:不厭其煩地挖掘大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探究他們的真實動機。這次采訪后來被基辛格稱為“我與媒體人士最災難性的一次談話”。
據(jù)稱,美國新聞專業(yè)的一些教科書中,有“法拉奇式采訪”這樣的術(shù)語。“她能鉆進每個采訪對象的心靈深處,詢問他們的思想、情感和決定……她用尖叫和爭吵來獲取更多的事實真相?!彼唇?jīng)授權(quán)的傳記作者圣·阿里科說。
法拉奇1929年6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一個細工木匠家里。21歲那年,她受雇于《歐洲人》雜志。一度,她被派去好萊塢采訪明星們。后來,她成了戰(zhàn)地記者,奔波于世界各地的戰(zhàn)火中,從越南到中東到拉美再到南非。
即使在戰(zhàn)火中,她仍舊涂著睫毛膏和指甲油,將眼線畫得又黑又重。
這是一個魅力四射的女人,有著高高的顴骨,一雙憂郁的藍灰色的眼睛,時常梳一條辮子,永遠夾著一支香煙。即使10年前診斷出患有癌癥之后,她照吸不誤。她相信,吸煙有助于“消毒”。
1968年,墨西哥政府對學生抗議者進行鎮(zhèn)壓。動亂中,法拉奇中了3槍,被士兵揪著頭發(fā)從臺階上一路拖下來。他們以為她死了,把她扔在停尸間,很快,一具具抗議學生的尸體在她身邊堆起來,甚至,堆在她身上。
但真正使她享譽世界的,是她與世界巨頭們的交鋒。1980年,法拉奇將目光轉(zhuǎn)向了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她兩次采訪鄧小平,共計約4個小時。
她拋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遠保留下去?”
鄧小平回答:“永遠要保留下去……拿他的功和過來說,錯誤畢竟是第二位的。他為中國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殺的。”
法拉奇緊追不放:“中國人民在講起‘四人幫時,把很多錯誤都歸咎于‘四人幫,說的是‘四人幫,但他們伸出的卻是五個手指?!?/p>
兩人的對話摘錄出一部分,收進《鄧小平文選》第二卷。據(jù)當時在場的翻譯施燕華回憶,兩人一度就斯大林和赫魯曉夫的評價問題發(fā)生爭論。鄧小平認為,斯大林功大于過。
法拉奇問:“那么你覺得斯大林比赫魯曉夫好?”
“我要告訴你,我們決不會像赫魯曉夫?qū)Υ勾罅帜菢訉Υ飨?!”鄧小平說。
緊接著,法拉奇提出了“一個令整個大廳空氣都緊張起來的問題”:“我有一句話,希望您聽了不要生氣,這不是我說的,西方有人說您是中國的赫魯曉夫!”
不料,鄧小平聽完施燕華的翻譯,哈哈大笑起來,然后,用平靜的語氣回答道:“在西方,他們怎么稱呼我都可以,但是我對赫魯曉夫是了解的,我直接同他打了10年交道。把我比作赫魯曉夫是愚蠢的。”
采訪結(jié)束后,鄧小平與法拉奇握手告別,并幽默地說:“怎么樣,我考試及格了吧?”“精彩極了!”51歲的女記者回應。
1976年,她將30多位風云人物采訪實錄結(jié)集成一本書《采訪歷史》。新華出版社選譯了18位風云人物的訪談實錄,在1983年、1984年分別出版了《風云人物采訪記》一書及其續(xù)集。
“當時我們這些記者幾乎人手一冊?!币晃?8歲的知名記者說。
6角6分錢一本的《風云人物采訪記》,使一些中國記者感到震驚?!坝浾呔箍梢赃@樣跟各種權(quán)力對話,表達一個媒體和記者獨立的姿態(tài),”這位記者說,“很多中國記者,見到官大的、有成就的、有聲望的采訪對象就腿軟,會躬著腰走路。”
“那些決定著我們命運的人……不比我們自己強?!狈ɡ嬖谛蜓灾姓f。在她的筆下,基辛格只是“粗壯的矮個子,頂著一個羝羊般的大腦袋”,卡斯特羅有體味,而阿拉法特“天生的不討人喜歡”、“平淡乏味”。
然而法拉奇是“難以接近”的。在法拉奇成為“年輕新聞學子們的偶像”的上世紀80年代,現(xiàn)任《財經(jīng)》雜志主編的胡舒立并沒有太多關注法拉奇,因為她當時任職的一家中央媒體,并沒有提供“類似的采訪寫作的空間”。而到了90年代,當她進入一家“追求獨立的市場化報紙”后,才開始仔細閱讀這位女記者的作品。
一度她寫財經(jīng)人物的專欄,法拉奇的作品給她提供了某些借鑒。“她的核心精神是獨立性?!焙媪⒄f。不同于傳統(tǒng)“頌歌式的人物報道模式”,她開始強調(diào)客觀和距離。
“有法拉奇這種才能的記者,中國也并非沒有,但法拉奇在中國不可復制?!绷硪晃毁Y深記者說。
法拉奇的作品一度成為新聞學子們的必備書目。但現(xiàn)在,一所著名高校的新聞學教授稱,不少新聞專業(yè)學生已經(jīng)不知道法拉奇了。
法拉奇最近的復出,是2001年“9·11”之后,她在意大利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上發(fā)表長文《憤怒與自豪》,不僅否定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也抨擊整個伊斯蘭文明。反對者批評她種族歧視。當有穆斯林極端組織宣稱要暗殺她時,這位年過古稀的女人拒絕了美國警方的保鏢:“被人跟著?我寧愿死?!?/p>
她反對婚姻,但希望生孩子。她在接受采訪時喜歡說粗口,比如“他媽的”。她會因為穿著松松垮垮的家常褲而被高檔餐廳拒之門外。晚年,她更喜歡穿裙子,而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喜歡穿褲子。
這個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女人在她當年出生的地方去世。一生未婚、無子女。她的妹妹送她最后一程。
(龍沙冷月摘自《中國青年報》2006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