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若素
“青銅”是一個農村啞巴男孩的名字,“葵花”雖然聽起來像個鄉(xiāng)下姑娘,卻是一個地道的城市女孩。沒有人會認為這樣兩個人之間會有什么聯系,會發(fā)生些什么故事。然而,故事偏偏就是發(fā)生了,而且蕩氣回腸,讓天地亦為之動容。
背景是大麥地,這是一個為水和蘆葦蕩包圍的村子。高高的草垛,像小山,東一座西一座。楝樹開著淡藍色的小花,一團團的淡藍色像云輕輕籠罩在樹冠上。炊煙,乳白色的炊煙,東一家西一家的炊煙,或濃或淡,飄入天空,漸漸匯合在了一起,在蘆葦上空飄動。狗在村巷里跑著。公雞飛到桑樹上,打著鳴。到處是孩子們咯咯的笑聲。曹文軒筆下的水鄉(xiāng)總是有一種明凈、安寧、祥和的美,這樣的水土自然滋養(yǎng)的是善與美的靈魂。
葵花自幼喪母,跟隨父親參加勞動鍛煉來到了水鄉(xiāng)。不料一次意外,父親又不幸溺水身亡。命運就這樣陰差陽錯地將葵花與青銅一家結合到一起。在青銅和奶奶的堅持下,貧困的青銅一家終于還是堅決地收養(yǎng)了孤身一人的葵花。
兩個孩子的成長,這樣一個新家庭面對生活艱難的種種挑戰(zhàn),一個血濃于水的故事就此展開……
也許就為了最初領養(yǎng)葵花時奶奶那句堅定的話吧:“我們家拆房子賣,也要養(yǎng)活這閨女!”一家人沒來由地打心底里疼著、愛著這領養(yǎng)來的女孩兒……
上學原本是青銅的一個夢,但因為家境貧困,這個僅僅11歲的孩子竟然用抓鬮作弊的手段把上學的機會讓給了“妹妹”;
為了能攢錢讓葵花像其他女孩兒一樣拍上照,一家人開始了一冬天的做蘆花鞋“運動”,數九寒天,在風雪里賣鞋的青銅最后連自己腳上的鞋也脫下賣掉,光著凍得通紅通紅的腳跑回了家;
全家人都穿蘆花鞋,媽媽獨獨給葵花做布棉鞋。全家一起拍張全家福,單單給葵花另外拍一張,還要上色;
大水沖坍了他們的房屋,因他們的窩棚沒有燈,夏日的晚上,青銅窩在淺水叢中捉了上百只螢火蟲,十盞別致的南瓜花燈照亮了葵花課本上的每一個字;
為了讓葵花清楚地看到馬戲團的表演,11歲的青銅讓7歲的葵花騎上了自己的脖子,使勁頂到演出結束,而自己什么也沒有看到;
為了過年能讓葵花穿上新衣服,媽媽改掉了自己一件很少舍得穿的嫁衣;家中買不起葵花演出報幕需要的項鏈,青銅費盡心思用冰凌為葵花做出了一串讓眾人瞠目的冰項鏈;
……
太多太多讓人意想不到、讓人揪心的細節(jié)。這愛真的沒來由嗎?直到我讀到年邁的奶奶為了讓孫兒孫女穿上厚實的新棉衣,這個生病虛弱的老人竟和年輕人一樣不分晝夜地勞作,我仿佛得到答案了。
“她到了我家,也就歇了兩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別人無論怎么勸她別去摘,她就是不聽。一大早,就下地。地里摘棉花的十有八九都是姑娘、年輕媳婦,就她一個老人。那棉花田,一眼望不到邊。走一個來回,差不多就得一天。我們全家人都擔心她吃不消,讓她在家里呆著,她卻總說自己吃得消。我媽說,你要是還去摘棉花,你就回家!她說,她掙夠了棉花就回家。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暈倒在了棉花地中間。幸虧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來。從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沒有能起床。天底下,沒有見過這樣的老人,躺倒了,還惦記著去地里摘棉花,說要給青銅、葵花做棉襖棉褲。我母親說,青銅葵花做棉襖棉褲的棉花,從我們家拿就是了,就別再惦記著了。她說,我們家的棉花都是陳棉花,她要掙兩大包新棉花。她摘了那么多棉花,要是以棉花算工錢,差不多也夠給青銅、葵花做棉襖棉褲了??伤f不夠。她說冬天冷,她要給青銅、葵花做厚棉襖棉褲……”
這是讓我每每讀到都會忍不住落淚的一段。它總讓想起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里那個大口吐血卻仍然在叨念“我那瘸腿的兒子和我那還未成年的女兒”的母親;它總讓我想起自己同樣善良、慈祥的祖母;它還讓我想起一句話——“母親,是一個民族的教育者”。
小說中奶奶是青銅一家的家長、靈魂人物,我覺得何止于此,奶奶這個形象應該是我們這個民族至少是大麥地人靈魂的一部分,奶奶血液中的善良、堅韌同樣在爸爸媽媽、青銅葵花,還有很多人的脈搏中跳動。所以,為了給奶奶治病籌錢,葵花才會故意考砸想退學,又瞞著家人搭船去油麻地揀銀杏掙錢;所以,原本有點邪邪的喜歡搞怪的嘎魚在父母的吩咐下給病重的奶奶送來兩只鴨補補身子。
大麥地人血液中的善良、堅韌實在是我們永遠不該遺忘、應該永遠繼承珍藏的“根”啊。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讀,有時候跟作者寫作的本意也會有差別。曹文軒老師在作品的后記中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絕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可能是一個強者?!彼窍胪ㄟ^作品教給我們對待苦難和痛苦的正確態(tài)度。而我更多地讀出了在大苦難面前青銅一家以及大麥地人的大善和大堅強。確實,用善良和堅韌面對苦難,感受到的是力量、幸福、溫暖和必勝的信心。你也來讀,或許又有新的收獲。
責任編輯/梅香meixiang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