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出版讓人焦慮
由日本豐田基金會贊助的第二屆東亞出版人會議日前召開,會議以“出版在文化產業(yè)中的地位與發(fā)展策略”為主題,來自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臺灣與香港等五地10多位出版人共述了他們的焦慮。
焦慮何在?退書率不斷增加,日本2005年的退書率是38.8%,臺灣是40%左右,大陸、韓國也逐年攀升。與此相關的是,圖書庫存量急遽擴大。2000年大陸圖書庫存為272.68億元,為當年圖書銷售金額376.86億元的72.36%,到了2004年,圖書庫存為449.13億元,為當年圖書銷售金額486.02億元的92.41%。
這種滯漲現(xiàn)象在東亞地區(qū)出版業(yè)普遍存在,但也無法阻擋每年新書出版量的增加。日本在1990年出版了40576種圖書,2003年是75530種,足足增加了86%,然而銷售總額只增加了4.6%。大陸的情況是2000年出版了14.33萬種新書,到了2005年已經是21.5萬種了,銷售總冊數(shù)卻減少了6.85%。而臺灣這幾年來則一直保持4萬冊左右。
網絡、電子書等閱讀新媒體的快速增長是另一個巨大的威脅,大家感覺到紙本書的閱讀率已經下降,簡短、輕松、實用、娛樂的閱讀趨勢已經形成。在娛樂化的浪潮里,書的地位不再強固,特別是在新興的文化產業(yè)中,傳統(tǒng)出版應該放在什么位置?應該扮演什么角色?發(fā)揮什么功能?
對于這些問題的考慮才是與會人士最感沉重的。出版作為一種文化產業(yè),必須往市場化、消費化與流行化發(fā)展,然而市場化的結果,一方面造成了高產出,高退書,高庫存的滯漲現(xiàn)象,一方面也改變了出版的角色。
出版人需要更深一層地挖掘與認識文化的公共性意識,努力開發(fā)文化中的資源,呈現(xiàn)文化中的素質,傳播文化中的思想,讓更多讀者共享文化的各種內涵。因此,出版人要比以前更需要啟蒙精神與商業(yè)冒險心。
此外,在西方出版霸權的長期籠罩下,東亞出版人此時此刻更需要進行區(qū)域性的結合,跨越邊界,以實際有效的方式促進思想與文化的交流。 (林載爵)
新加坡推出首份免費華文報
為了培養(yǎng)新加坡年輕一代人閱讀華文報的習慣,新加坡最大的報業(yè)集團——新加坡報業(yè)控股集團將于今年6月1日推出一份免費華文報,目前,該報還未命名,計劃每周出版五天,主要目標讀者群設定在40歲以下的的年輕人和專業(yè)人士。
新加坡報業(yè)控股集團是新加坡惟一出版華文日報的集團,它分別出版《聯(lián)合早報》、《聯(lián)合晚報》與《新明日報》。新加坡華人占該國人口的75%,然而英文卻是該國的主流語言,中文只是第二語言,年輕人對中文日漸疏離。為此,新加坡報業(yè)控股集團在近年華文報銷量滑落的情況下,推出免費華文報,意在扭轉乾坤,吸引新的讀者。 (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