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豐柱
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退?左右著成功與失敗。
行長叫我去參加一個會。會上我被告知,我行被評為文明單位,除需填報一些表格外,還要完成一些相關事宜。其中最棘手的工作是要把各股室行業(yè)道德規(guī)范寫出來,裝上鏡匾,掛在墻上。我不善寫毛筆字,大小字拿不準,行歪字斜,裝在鏡匾里,掛在出頭露面的地方,真是強人所難。所以思想包袱沉重。但我認定這是我的工作,丟人現(xiàn)眼也不能推給別人,退縮不干不是我的性格。
第二天是星期天,無心休息,坐在辦公室里愁眉不展。常說壓力變動力,但我越想越發(fā)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寫字沒水平,再練也來不及,怎樣完成任務,真是一個難題。愁來愁去,終于“柳暗花明”——拆開舊信封,挖剪一個方孔,在這方孔中寫字,不是一般大嗎?字不漂亮,起碼干凈整齊。于是計算字數(shù)、確定字的大小、留多大天地二邊、多大行距、字距多少,都能事先安排,合理布局。但寫一個字還需要挪一下孔格,還需要劃上線,費工不少。一個星期天沒休息,總算完成了任務。
任務完成了,心情并未因此輕松下來:這個辦法太笨了,能否巧一點?經(jīng)過不斷思考琢磨,我發(fā)現(xiàn)用孔格上邊定為行距,只要正確頂住上行字,就有了一定的行距。為適應字多字少不同用途又想出了自由抽動,變換大小格和扭斜,終于我發(fā)明了可任意變換字形的字規(guī)尺。
字規(guī)尺在我工作期間和退休后的寫寫畫畫中帶來了很大方便。這可能是壓力對我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