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又字粒民,號秦淮寓家,晚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說家。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移居南京。出身名門貴族,其父去世后,家道衰落。乾隆初,安徽巡撫趙國麟舉薦他應博學鴻詞科試,他以病謝辭。晚年生活貧困,僅靠賣文和友人周濟為生。他能文善詩,尤以小說著稱。傳世之作為長篇小說《儒林外史》,另有《文木山房文集》。
※代表作
《儒林外史》以揭露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為中心,展開社會批判,以諷刺的筆法刻畫了上至進士、翰林,下至市井無賴的生動形象。在結構方法上,沒有一線到底的人物和情節(jié),而以同一主題貫穿全書,因而魯迅說它“雖云長篇,頗同短制”。后世稱其為我國古典諷刺小說奠基之作。
※故事
一品老百姓
吳敬梓雖說是官宦后代,富家子弟,但他十分關心貧苦百姓的疾苦,時常到農(nóng)家串串門,拉拉家常。大家都親昵地叫他大先生。一次,他聽說了這么一件事:襄河邊上一家姓尹的男子死了,丟下一個多病的妻子和一個不滿四歲的兒子。大房是個蠻不講理的鄉(xiāng)紳,老二一死,他就帶著家丁、打手來霸占老二家產(chǎn)。孀婦拼死反抗,但還是被他們掃地出門,趕進堆柴草的棚屋,鄰里鄉(xiāng)親見了也敢怒不敢言。
大先生知道這事后,就主動上門為孀婦寫了狀子,勸她去告官。狀子上寫道:“孀庶多苦楚,豈能無屋住?報與父母官,給她一生路!”署名是“一品老百姓”??h官接了狀子,問明情況,曉得是大先生干預了此事。本來他已收了尹鄉(xiāng)紳一大箱銀子,打算包庇尹鄉(xiāng)紳的,但又深知大先生在百姓中的威望,筆頭上不好惹,只得把房屋財產(chǎn)判還給孀婦。
孀婦搬回自家的房子,收拾了一籃干菜去感謝大先生,誰知吳家雙門緊閉,大先生已去了南京。尹鄉(xiāng)紳得知大先生走了,又帶人把孀婦幼子趕了出來。孀婦再去衙門告狀,卻被衙役們亂棒打出……母子二人重新住進棚屋。兩月后,兒子得天花死去;又半年,孀婦也在貧病交加中含恨去世。三年后,大先生回來得知了此事,十分氣憤,就把這事寫進了《儒林外史》。
※片段欣賞
……嚴監(jiān)生喉嚨里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不倒一聲的,總是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里拿出來,伸著兩個指頭。大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二侄子走上前來問道:“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兩眼睜的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fā)指得緊了。奶媽抱著哥子插口道:“老爺想是因兩位舅爺不在眼前,故此記念?!彼犃诉@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
趙氏分開眾人,走上前道:“爺,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根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闭f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jiān)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
[沒有細節(jié),就沒有文學。文學作品有了真實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才能做到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反映生活。嚴監(jiān)生是《儒林外史》中著名的慳吝鬼,也是中國古典文學人物畫廊中一個不可多得的典型人物。他臨死前,因為恐怕兩根燈草費油而久久不能咽氣,這一逼真而又絕妙的細節(jié)描寫成就了這個鮮活的藝術形象。]
※語錄
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