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伴關系既是兒童社會化的內容,也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幼兒期是同伴關系開始發(fā)展的時期,此時期兒童同伴關系的發(fā)展對兒童日后社會性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本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對93名小中大班幼兒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1)隨著年齡增長,幼兒同伴關系的選擇性逐漸增強,(2)幼兒期存在明顯的同性別交往傾向,(3)隨著年齡增長,幼兒的評價標準逐漸統(tǒng)一,由主觀盲目向客觀標準轉變。因此,教師要注重幼兒同伴關系的培養(yǎng),幫助幼兒發(fā)展社會交往技能。要注意幫助幼兒學習:(1)與其他小伙伴主動接觸,(2)維持積極的關系,(3)合理解決沖突。
【關鍵詞】同伴關系;同伴提名法;社會化;社會性
同伴關系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對于兒童心理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許多學者對同伴關系的社會功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說來,同伴關系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價值主要有四個方面。
1.同伴關系可以滿足兒童歸屬、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需要是個體在一定條件下對自身存在與發(fā)展的欲求,是個體活動的內在動力。人的自身需要滿足與否對其行為有直接影響。人的需要有很多種,可以分為不同的等級。其中歸屬需要、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從通俗意義上說,所謂歸屬的需要就是個體屬于哪一部分或哪個群體;愛的需要就是積極情感的獲得;尊重的需要就是得到他人的認可。這些需要的滿足會使個體產生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很重要,被他人需要,否則會產生消極的心理體驗,如孤獨、自卑等。
兒童與同伴的交往可以使兒童獲得從成人那里得不到的心理滿足,特別是當兒童在同伴集體中被同伴接納并與同伴建立起友誼,同時在集體中占有一定地位,并受到同伴的贊同時,兒童將會獲得上述那些需要的滿足。
2.同伴關系可以促進兒童社會能力的發(fā)展
現(xiàn)有的研究都認為,同伴關系對兒童社會能力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在兒童的安慰、幫助、同情諸能力的形成過程中,同齡人起著重要的作用。有調查表明,約有60%的親社會行為來自同齡人,40%來自成人。〔1〕
皮亞杰認為,“正是產生于同伴關系中的合作與感情共鳴使得兒童獲得了關于社會的更廣闊的認知視野,在兒童與同伴關系中出現(xiàn)的沖突將導致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并促進社會交流所需技能的獲得”。〔2〕 換言之,同伴關系可以使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這種換位思考可以促進兒童社會能力的發(fā)展。
3.同伴關系經驗有利于兒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fā)展
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經說過,被人認可是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賦。這句名言說明了人類的一個共同的心理傾向,即希望被同類所贊賞;當一個人缺乏他人的關注時,就會對自己的價值產生疑問。
著名自我心理學家喬治·米德高度重視社會交往對自我發(fā)展的價值,他認為個體主要是通過人際交往活動形成自我概念的。〔3〕 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兒童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逐漸內化的過程,是從他人評價逐步過渡到自我評價的過程。他人的評價包括家長、教師及其他成年人,當然很大一部分來自同齡人。兒童正是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漸確立了自我,而自我的發(fā)展又促進了兒童良好人格的發(fā)展。
4.同伴關系對兒童的社會適應性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
同伴關系不良對兒童進入學校以后的適應會有不良的影響。目前,在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一種適應障礙——學校適應困難。有一些學生不愿意上學,經常逃學,有一些學生甚至產生嚴重的學??謶职Y,拒絕上學,有的因此在家里一呆就是半年、一年,甚至永久性輟學。不適應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同伴關系不良,在學校里沒人理睬,甚至被欺負,由此產生孤獨、恐懼、焦慮心理,帶來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5.同伴關系可以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同伴關系還可以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發(fā)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洲心理學界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研究趨向,即“發(fā)生社會心理學”,他們重視社會交往與兒童認知發(fā)展的因果關系,注意到兒童的相互交往對認知發(fā)展的作用。
國內的研究〔4〕也證明,5~11.5歲兒童通過相互交往可以促進其認知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兒童在相互作用時,會產生動作或觀點的不同,從而引起爭論,形成認知沖突,最終導致認知結構的改變。
近年來,西方流行一種“群體社會化理論”,充分肯定同伴關系對兒童社會化的重要意義。
有關兒童同伴關系的研究證明,幼兒期是兒童同伴關系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幼兒的同伴關系已經表現(xiàn)出明顯的類型差異。研究發(fā)現(xiàn)〔5〕〔6〕,幼兒期同伴關系存在著四種類型:受歡迎幼兒、被拒絕幼兒、被忽視幼兒及一般幼兒。
目前國內關于幼兒同伴關系的研究還不多,特別是缺乏關于幼兒同伴關系年齡發(fā)展趨勢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同伴關系的年齡發(fā)展特點、性別差異及影響因素。
一、研究方法
被試: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鎮(zhèn)中心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各一個班。小班29人,其中男孩15人,女孩14人;中班30人,其中男孩18人,女孩13人;大班34人,其中男孩20人,女孩14人。
方法:1.現(xiàn)場提名法。逐個把幼兒單獨叫到能看見其他小朋友的地方,先讓幼兒仔細看活動中的所有小朋友,然后請他說出自己最喜歡的三名同班小朋友。根據(jù)被試提名結果進行加權積分,第一提名記5分,第二提名記3分,第三提名記1分。統(tǒng)計每個幼兒的總得分。2.談話法:在幼兒說出喜歡的幼兒名字之后,進一步詢問:“你為什么喜歡這個小朋友?”
二、結果分析與討論
(一)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同伴關系的選擇性逐漸增強
研究結果表明,小班幼兒交往范圍較廣,還未出現(xiàn)明顯的受歡迎型幼兒。從提名結果看,小班幼兒的受歡迎程度差別明顯,得分最高的幾名幼兒分別得到34分、25分、23分、20分。看得出來,其中只有一名幼兒更受歡迎些。中班開始出現(xiàn)大家明顯喜歡的幼兒,一名幼兒的得分高達54分,但這樣的幼兒相對較少。到了大班,受歡迎型幼兒的提名集中程度明顯提高,其中得分最高的幾名幼兒分別得到56分、51分、47分、45分,而且超過38%的幼兒都提名這幾名幼兒。
從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兒得分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小班的提名得分呈現(xiàn)平緩上升的趨勢,中班開始出現(xiàn)集中趨勢,大班則幾名幼兒已經得到全班幼兒比較普遍的認可,成為受歡迎型幼兒。
幼兒同伴關系的發(fā)展除了幼兒認知水平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兩個重要因素值得注意。
1.幼兒自身特點
幼兒自身特點直接影響小伙伴對其喜愛程度。這些特點包括自然因素,如相貌。一般說來,那些長得漂亮的孩子更容易被小伙伴喜歡。但這不是決定性因素。對幼兒同伴接受性影響最大的是幼兒的性格特點及交往技能。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能力強、能與小伙伴和睦相處的幼兒,同伴接受分相對較高;而那些不被提名或較少被提名的幼兒,往往缺乏交往的興趣及與人合作的能力??偟膩砜?,幼兒普遍不喜歡動作粗暴、不善言語、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因此,在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應該注重幼兒良好性格的培養(yǎng)。而獨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的自我中心、不合群、交往技能差等特點,對幼兒的同伴關系有消極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會延續(xù)到學齡期。因此,幫助幼兒發(fā)展良好的個性,是改善幼兒同伴關系的關鍵。
2.教師在幼兒同伴關系中的作用
在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小班幼兒選擇同伴時,往往從一些外在角度出發(fā),如父母間的關系、幼兒之間所處的空間位置,等等。從與幼兒的談話中也發(fā)現(xiàn),教師的評價也是影響幼兒同伴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孩子們往往選擇那些經常被教師稱贊的小朋友。這說明教師的好惡及評價標準對幼兒有較大影響,這是符合幼兒心理發(fā)展特點的。我們知道,幼兒對人、對己的評價是從依從性評價發(fā)展到獨立性評價的,也就是說,幼兒開始是以他人的評價作為自己的評價的。在幼兒園里,幼兒對小朋友的評價更是從學習教師的評價開始的。因此,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評價對幼兒的影響。多給那些自身條件較差(例如,長相平平、性格內向)的孩子一些積極的評價;多看到那些有不良性格特點(例如粗暴)的孩子積極的表現(xiàn)并給予表揚,以促進幼兒對他們的積極評價。
總之,一個好的幼兒園教師應該在幼兒的同伴關系發(fā)展中發(fā)揮積極作用,以促進幼兒良好同伴關系的發(fā)展。
(二)幼兒期存在明顯的同性別交往傾向
研究表明,各個年齡班幼兒都存在明顯的同性別交往傾向。這一特點在小班最明顯。到了中班情況有所改善,有些男孩會選擇女孩,但女孩很少選擇男孩。進入大班后,孩子們又重新表現(xiàn)出偏同性別交往的情況。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大班幼兒不想選擇異性小朋友,而是不好意思說出口。這也許是大班幼兒的性別意識有所增強,頭腦中出現(xiàn)了社會普遍認可的同性別交往觀念,不好意思提名異性幼兒。在與幼兒交談中,有男孩問主試:“我可以說女孩子嗎?”在得到肯定回答后,他吞吞吐吐地提了幾個女孩子的名字。這種傾向同樣也反映在幼兒的日常交往中。據(jù)教師反映,大班幼兒基本上是跟同性別孩子一起玩。這和國內的一些研究結果相吻合。〔4〕
(三)隨著年齡增長,幼兒的評價標準逐漸趨于統(tǒng)一,由主觀向客觀轉變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評價標準逐漸趨于統(tǒng)一,出現(xiàn)了普遍被認可的標準。
一般說來,小班幼兒評價標準較混亂,他們往往從一些外在的角度出發(fā)來評價,如“因為我們是鄰居”“因為我們是同桌”“因為她媽媽和我媽媽認識”,等等。因此,孩子們選擇小伙伴的分散情況較明顯,被提名的幼兒范圍較大,出現(xiàn)分散趨勢。進入中班以后,孩子的選擇標準開始向一致方向發(fā)展,選擇范圍開始縮小。到了大班,幼兒的評價標準開始趨于一致,并出現(xiàn)了從幼兒個性特點角度評價的傾向,如“他能干,我喜歡他”“他待人有禮貌,我喜歡他”“他各方面都好,我喜歡他”,等等,可見,幼兒對同伴的評價標準開始接近實質性評價。
幼兒這種評價標準的變化是與其認知發(fā)展水平密切聯(lián)系的,符合認知水平從低到高、從表面到實質的發(fā)展規(guī)律。
三、教育建議
為了避免對幼兒身心發(fā)展可能造成的傷害,我們在研究中并沒有向幼兒提問“最不喜歡誰”這樣的問題,但國內外有關研究及本研究可以推測出的情況是,在幼兒中出現(xiàn)了一些受歡迎型幼兒的同時,也肯定會出現(xiàn)一些不受歡迎的幼兒。這些幼兒在集體中是受排斥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幼兒自身的一些不良性格特點及社會交往技能的欠缺。因此,培養(yǎng)良好性格和教給合適的社會交往技能是改善幼兒不良同伴關系狀態(tài)的兩項主要工作。教師可以在幫助幼兒提高與同伴交往技能方面作出有益的貢獻。當幼兒逐漸掌握了同伴交往的技能時,他們的性格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教師在改善幼兒同伴交往技能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5〕
1.幫助幼兒學會主動與小朋友接近的技能
如:微笑,高興地說話或者問“你好”“嗨!你到哪兒去?”
詢問信息?!澳憬惺裁疵??”
對別人的問好和要求作出回應?!拔乙彩切聛淼摹被蛘摺案襾?,我?guī)闳ァ薄?/p>
提供信息?!拔医辛_莎麗。這是我來幼兒園的第一天?!?/p>
邀請參加游戲。如“想玩抓人游戲嗎?”“你可以和我們一起玩?!?/p>
2.幫助幼兒與同伴維持積極的關系
受歡迎的兒童通常被同伴描述為敏感、善良、靈活。下面的技巧描述了兒童同伴交流的特點。
表達興趣——微笑、點頭、眼神交流、問相關問題。
協(xié)作——輪流、分享、合作。
表達接受——聽別人的建議,學習別人的方法。
表達感情——擁抱、握手,或者說“我喜歡你”“我們做朋友吧”。
表達同情——“你畫的畫很干凈”“你看起來很傷心”。
提供幫助和建議——“你可以這樣試試看”“你捆箱子時我會扶住它”。
贊揚同伴——“你做得太好了”“你的辦法非常好!我想肯定會有用”“你真可愛”。
3.幫助幼兒學習解決沖突的策略
沖突能否解決取決于矛盾雙方對于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是否能形成共識。威脅、羞辱或者強制都背離沖突解決的基本要求。那些不受歡迎的幼兒往往缺乏解決沖突的技能,所以,應該教給幼兒一些解決沖突的方法,例如:
表達個人的權利、需要或者感情——“這次我想要一個選擇的機會?!?/p>
尊重別人的權利和感情——“是的,我知道你等著看這本書已經很長時間了?!?/p>
建議用非暴力方式解決沖突——“我們扔硬幣決定吧。”
反對不合理的要求——“不,你要最后選?,F(xiàn)在輪到我了。”
接受合理的不同的意見——“是的,我沒想過那個問題?!?/p>
折衷解決方案——“我們去玩其他游戲吧?!?/p>
總之,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幼兒同伴關系的發(fā)展特點,促進幼兒良好同伴關系的發(fā)展。特別要關注那些在同伴中不太受歡迎的幼兒,及時指導這類幼兒,以促進所有幼兒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E.O.斯米諾娃,T.B.古斯科娃.學齡前兒童與同齡人交往的研究.國際社會科學快報,1988,11
〔2〕鄒泓.同伴關系的發(fā)展功能及影響因素.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8,2
〔3〕〔美〕喬治·赫伯特·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4〕符明弘,左夢蘭.交往在兒童認知發(fā)展中的作用.心理科學,1993,5
〔5〕龐麗娟.幼兒不同社交類型的心理特征的比較研究.心理學報,1993,3
〔6〕徐長寬.對三類不同兒童的同班交往的行為特征的自然觀察研究.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2,3
〔7〕Kostelnik,Whiren,Soderman,Stein,Gregory.Guidi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Theory to Practice.4th ed.Delmar, 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Inc,2002:232~233
On Features and Education of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ZOU Xiaoyan, LI Yingyu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HUANG Xiaomei
(Central Kindergarten of Tangxia, Rui’an, Zhejiang, Rui’an, 325200)
【Abstract】Peer relationship is not only the content, but also an important approach of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peer relationship during infancy, the starting point of peer relation development, exerts great influence upon children’s future socialization. This research, employing peer nomination method, studied 93 children in bottom, middle and top class in kindergart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lectivity is increased with age in peer relationship, that the tendency of communicating with the same gender exists in infancy, and that children’s evaluative standards tend to become unified with growing age, changing from subjectivity to objectivity.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ultivation of peer relationship and help children learn how to contact with other children, how to maintain positive relationship and how to settle conflicts.
【Keywords】peer relationship;peer nomination method;socialization;soci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