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魚何以作繭自縛
哲理的故事
肺魚不但可以像其它魚類那樣用鰓呼吸,還有一種特殊的本領(lǐng),那就是靠肺在空氣中直接進(jìn)行呼吸,因此被稱為肺魚。肺魚大多生活在人煙稀少的沼澤地帶,一旦棲息地的水質(zhì)發(fā)生變化或沼澤干涸,它們的肺就派上用場了。
每當(dāng)旱季到來,水源枯竭的時候,肺魚就將自己藏匿于淤泥之中。它們巧妙地在淤泥中構(gòu)筑泥屋,僅在相應(yīng)的地方開一個呼吸孔,這樣它們就可以使身體始終保持濕潤,在泥屋中養(yǎng)精蓄銳。數(shù)月后,雨季來臨,泥屋便會在雨水的浸潤沖刷下土崩瓦解,肺魚又重新回到有水的天地。千百年來,肺魚就這樣靠構(gòu)筑泥屋成功地熬過了殘酷的旱季,可是,近年人們發(fā)現(xiàn):當(dāng)?shù)氐耐林司尤荒茏尫昔~“主動變成”美食。在旱季,他們來到肺魚生活的沼澤地。這時,沼澤地里到處布滿了泥屋,幾乎每間泥屋都藏著一條肺魚。土著人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將肺魚捉住了。但他們并不立即將肺魚煮著吃,而是先用一盆清水將肺魚養(yǎng)幾天,等“雨季狀態(tài)”下的肺魚將體內(nèi)的臟東西都吐出來了,再將肺魚放在用水以及各種調(diào)料和好的面糊里,肺魚又以為旱季到了,便上趕著將面糊做成面屋將自己包裹起來。
這時,土著人便可以將肺魚連同它的“泥屋”一起烤熟后再吃。據(jù)說肺魚自己構(gòu)筑的面屋因為充分滲入了肺魚的黏液,故而味道十分鮮美。
故事的哲理
很多企業(yè)的沒落就是因為迷信原來成功的模式。過去100次成功的經(jīng)驗,并不能證明你101次再用時還會成功。當(dāng)成功經(jīng)驗被固定化為程序以后,組織和個人就會失去學(xué)習(xí)的能力,從而難逃失敗的命運。
制度的天敵是僥幸心理
哲理的故事
這是一座天然海濱浴場。海灘上鋪滿細(xì)沙,厚厚的、軟軟的,赤腳踩上去,舒服極了。
從海邊向海里游去,大約一百七八十米就到了“禁區(qū)”。所謂“禁區(qū)”,就是說,這一百七八十米之內(nèi)的海底是平緩的、安全的,水深處最多不過一米七八;而在一百七八十米之外,海底就像山崖一樣,突兀的、筆直的。齊刷刷地深入下去,深不見底,深不可測。此處水溫驟然下降十幾度,且有鯊魚出沒,十分危險可怕。據(jù)說,每年盛夏時節(jié),這里都要發(fā)生多起游人溺亡事故。
后來,海濱浴場為安全考慮,在大約一百米處的海面上拉起一道“紅線”,告誡游泳者“到此為止”,不要再向前游了,否則就有生命危險。為什么不把“紅線”劃在一百七八十米處,而定在一百米處呢?管理者說,這樣做是為了留有余地,保險系數(shù)大一些,萬一有人越過“紅線”,還有七八十米的“地帶”是安全的,不至于一過“紅線”就會發(fā)生什么事故。如果出現(xiàn)什么險情,搶救也來得及。可見,管理者的用心是良苦的。然而,令人不解而又難以想象的是,“紅線”標(biāo)出后,仍有一些膽大妄為者不聽招呼,獨闖“紅線”,鋌而走險。有人還滿不在乎地說:“怕什么,從這紅線過去還有幾十米才到危險區(qū)呢?!?/p>
后來又有人提出,干脆把“紅線”移至一百七八十米處,一點“安全余地”都不留,過線即是“鬼門關(guān)”。如此“警戒”,果然奏效。從此,再也無人敢冒生命危險越過“紅線”了。
故事的哲理
“紅線”好比企業(yè)的制度。在一個企業(yè)中,制度就如同國家的法律,要有嚴(yán)格的獎懲措施和明確的獎罰標(biāo)準(zhǔn);在“剛性”的制度面前,沒有“余地”,也沒有“例外”。如果有人觸到這個底線,那就如同飛蛾撲火,要為此付出代價。
命運其實不分強弱
哲理的故事
上帝把兩群羊放在草原上,一群在南,一群在北。上帝還給羊群找了兩種天敵:一種是老虎,一種是狼。
上帝對羊群說:“如果你們要狼,就給一只,任它隨意咬你們。如果你們要老虎,就給兩頭,你們可以在兩頭老虎中任選一頭,還可以隨時更換。”南邊那群羊想,老虎比狼兇猛得多。于是,它們就要了一只狼。北邊那群羊想,老虎雖然兇猛,但我們有選擇權(quán)。于是,它們就要了兩頭老虎。
狼進(jìn)了南邊的羊群后,就開始吃羊。狼身體小,食量也小,一只羊夠它吃幾天了。這樣羊群幾天才被追殺一次。北邊那群羊挑選了一頭老虎,另一頭則留在上帝那里。這頭老虎進(jìn)入羊群后,也開始吃羊。老虎不但比狼兇猛,而且食量驚人,每天都要吃一只羊。這樣羊群就天天都要被追殺,驚恐萬狀。羊群趕緊請上帝換一頭老虎。不料,上帝保管的那頭老虎一直沒有吃東西,正饑餓難耐,它撲進(jìn)羊群,比前面那頭老虎咬得更瘋狂。羊群一天到晚只是逃命,連草都快吃不成了。
北邊的羊群只好把兩頭老虎不斷更換??蓛深^老虎同樣兇殘,換哪一頭都比南邊的羊群悲慘得多,它們索性不換了,讓一頭老虎吃得膘肥體壯,另一頭老虎則餓得精瘦。眼看那頭瘦老虎快要餓死了,羊群才請上帝換一頭。
這頭瘦老虎經(jīng)過長久的饑餓后,慢慢悟出了一個道理:自己雖然兇猛異常,一百只羊都不是對手,可是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羊群手里的。羊群隨時可以把自己送回上帝那里,讓自己飽受饑餓的煎熬,甚至有可能餓死。想通這個道理后,瘦老虎就對羊群特別客氣,只吃死羊和病羊,凡是健康的羊它都不吃了。
羊群喜出望外,有幾只小羊提議干脆固定要瘦老虎,不要那頭肥老虎了。一只老羊提醒說:“瘦老虎是怕我們送它回上帝那里挨餓,才對我們這么好。萬一肥老虎餓死了,我們沒有了選擇的余地,瘦老虎很快就會恢復(fù)兇殘本性的。”眾羊覺得老羊說得有理,為了不讓另一頭老虎餓死,它們趕緊把它換回來。
原先膘肥體壯的那頭老虎,已經(jīng)餓得只剩下皮包骨頭了,并且也懂得了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羊群手里的道理。為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點,它竟百般討好起羊群來。而那頭被送交給上帝的老虎,則難過得流下了眼淚。
北邊的羊群在經(jīng)歷了重重磨難之后,終于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南邊那群羊的處境卻越來越悲慘了,那只狼因為沒有競爭對手,羊群又無法更換它,它就胡作非為,每天都咬死幾十只羊,這只狼早已不吃羊肉了,它只喝羊心里的血。它還不準(zhǔn)羊叫,哪只叫就立刻咬死哪只。南邊的羊群只能在心中哀嘆:“早知道這樣,還不如要兩頭老虎?!?/p>
故事的哲理
不要以為自恃強大,就可以無所顧忌;不要以為人微言輕,就注定無所作為。命運的把握,其實不分強弱,而在于對形勢準(zhǔn)確地分析,以及對資源巧妙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