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梁啟超到廣州投刺,拜見兩廣總督張之洞。當(dāng)時(shí)張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個(gè)舉足輕重的人物,正興辦新式書院,開展洋務(wù)活動(dòng)。梁啟超銳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頹勢,對張之洞寄予極大的希望。張之洞見投刺落款為“愚弟梁啟超頓首”,大不高興,于是出聯(lián)斥難。聯(lián)文是: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
這上聯(lián)狂傲無禮,且拒人千里之外。梁啟超氣度不凡,坦然對了下聯(lián),請來人回送給張之洞。聯(lián)文是: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俠士有志傲王侯。
對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據(jù),文字高雅,氣勢懾人。張之洞一看,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后來,張之洞調(diào)任湖廣總督,名氣更大,傲氣也更盛。一次,梁啟超到江夏(今湖北武昌)拜訪他。張之洞又出聯(lián)求對:
四水江第一,四時(shí)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上聯(lián)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濟(jì)四水)中,長江排首位,又總括春夏秋冬四季,而夏是排第二。接著,提出了“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這樣難以回答的問題。
才思敏捷的梁啟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聯(lián):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張之洞吟讀再三,不禁嘆息道:“此書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梁啟超所對的下聯(lián)非比尋常。他把自己的身份“儒人”拆開,古代儒、佛、道三教中以儒為首,在天、地、人三才中,則以人才居末位。梁啟超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巧對“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其含意深遠(yuǎn),既挫了對方的傲氣,又不失賓主之禮,難怪張才洞為之嘆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