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攝影的對象是暗淡的天體,需要消除的是地球的自轉,所以必須使用特別的器材,做極長時間的曝光。
天文攝影失敗的原因
極軸不準雖然使用極軸望遠鏡來對正極軸的精度相當高,對于短焦距的望遠鏡追蹤攝影及觀測綽綽有余。但對長焦距的攝影,例如:1000毫米的焦距,對極軸精確度的要求就要很高了!這就不是光靠極軸望遠鏡對極軸就能夠達到的。當赤道儀的極軸望遠鏡使用于低緯度地區(qū)時,大氣折射所產(chǎn)生的影響使得要精確地對正極軸幾乎是不可能的。大氣折射對星星確實位置的影響如下:
因為大氣折射,星星實際的位置會比觀測的位置低,在臺灣,北極星的高度約25°,所受蒙氣差的影響約2′。也就是說,就算你把北極星對到同心圓漂亮地繞著望遠鏡極軸中心轉的程度,實際上仍有約2′的誤差。那么以極軸望遠鏡中心偏上2′位置為正確赤道儀中心來對準,應該可以校正這2′的誤差。可是赤道儀出廠時,極軸與機械軸偏心仍有誤差量,也就是說改善是有限度的。
精確的對好極軸是不需要極軸望遠鏡的,但是有極軸望遠鏡可以先把極軸對得差不多,更方便我們用這一方法。這法子其實是很古老的,基本而有效,可以精確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固定式觀測站,天文臺的望遠鏡或是要求長焦距的天文攝影時,需要極精確地對準極軸,上述的方法是不夠的。下面是一個精確對極軸的方法。
步驟一:先以上述方法對好極軸。
步驟二:用步驟三的drift-漂移法精確地對極軸。
步驟三:drift-漂移法。
a.使用巴羅鏡及有視野照明的十字線目鏡,盡量提高望遠鏡倍率,倍率越高,極軸可以對得越準確。
b.將一顆在天頂子午線附近離天球赤道5°以內(nèi)的亮星導入望遠鏡視野內(nèi),天球赤道的赤緯值是0°。
c.將星星置入十字線交點中心,切換赤緯馬達至“高速”運轉模式,驅動赤緯馬達使星星移動,調(diào)整目鏡使星星沿著十字線中的一條重合運動,此方向即為赤緯方向;另一條線與星星移動方向垂直,即為赤經(jīng)方向。
d.監(jiān)視亮星在赤緯方向上的漂移,調(diào)整“水平方位微調(diào)鈕”使亮星回到赤緯線上,直到亮星一直保持在赤緯線上,沒有赤緯方向上的漂移運動為止。請忽略任何赤經(jīng)方向上的漂移量。
e.重復同樣的程序,將一顆在東方高度20°以上附近,離天球赤道5°以內(nèi)的亮星導入望遠鏡視野內(nèi),重復步驟c,只監(jiān)視亮星在赤緯方向上的漂移,調(diào)整“傾斜角微調(diào)鈕”使亮星回到赤緯線上,直到亮星一直保持在赤緯線上,沒有赤緯方向上的漂移運動為止。請忽略任何赤經(jīng)方向上的漂移量。這樣一來,在任何觀測及攝影的場合下,赤緯幾乎不會有任何的漂移,可以完全地忽略赤緯的修正,所有的可能誤差來自于赤經(jīng)軸蝸桿蝸輪的周期性運動及大氣折射效應,只需要考慮赤經(jīng)方向上的修正。這也適用于沒有赤緯馬達電動修正的赤道儀欲從事長焦距天文攝影時使用。
導星不精確在準確對正極軸后,仍然會有攝影失敗的情形發(fā)生,這時大部分的原因出現(xiàn)在導星精度不夠的問題上。以vixen生產(chǎn)的GA-4導星監(jiān)視器來說,如果被導星保持在最內(nèi)圈的范圍內(nèi)移動,并且要求星點在底片上的移動范圍大小在20μm以內(nèi),這種條件下,主鏡焦距上限是導星鏡焦距的0.8倍??墒谴蟛糠值膶晴R焦距都比主鏡短,所以必須要提高導星的精度,才能彌補導星鏡焦距之不足。適當?shù)淖龇ㄊ牵鹤尡粚潜3衷谧顑?nèi)圈的1/2或1/4內(nèi)移動,也可以把被導星放在垂直線相交處,利用縮小范圍的方式來提高導星的精度。精度最高時主鏡焦距是導星鏡焦距的1.5倍。
整體強度不足當極軸對得正,導星導得準,在經(jīng)過1小時的曝光后,星點仍然莫名其妙地拖跡,這是會讓人抓狂的。仔細檢查底片,這種拖跡方向通常不是赤經(jīng)或赤緯方向,這種追蹤失敗是因為主鏡、導星鏡或云臺板的強度不足。強度不足最常出現(xiàn)的地方是:主鏡對焦座、導星鏡對焦座、導星鏡目鏡座、接環(huán)及云臺板。經(jīng)過長時間的曝光后,主鏡、導星鏡等都會有極輕量的變形,而且曝光愈久愈會有這個問題,這些變形量總合后,對長焦距攝影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
選錯底片恒星、星團、星系及反射型散光星云(如M45)的光屬于連續(xù)光譜,而發(fā)射型星云——紅色星云及行星狀星云的光,則主要集中在Hα(6563A)及〔N II 〕(6548A、6584A)、其次有Hβ(4861A)、〔O III 〕(4959A、5007A)及〔O II 〕(3726A、3727A)等。Hα及〔N II 〕的是紅色光,這也就是這些星云呈紅色的原因。對這些色光來說,大部分的黑白底片都不能感光到6500A的紅色光,只有TP底片例外。這也就是說,如果拿T-MAX底片來拍北美洲星云,曝光再久都不能拍出充足的影像。對彩色底片來說,也有這個問題。各家廠商的彩色底片在低照度倒數(shù)率失效時,特性都不太一樣,所以在同樣拍北美洲星云,同樣儀器及曝光條件下,甲牌底片及乙牌底片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自己必須了解自己常用底片的特性。
曝光不足天文攝影是在拍攝極暗淡的光源,對這么暗的光來說,底片的倒數(shù)率失效是很嚴重的。如果我們根據(jù)某作品的曝光時間,單純地轉成自己光學系統(tǒng)的曝光時間,這通常是不行的。例如:F2.8的光學系統(tǒng)曝光20分鐘,則F5.6的光學系統(tǒng)曝光就不能是80分鐘,用F5.6曝光80分鐘是拍不出與用F2.8曝光20分鐘同樣的影像濃度的。這是因為底片的倒數(shù)率失效讓底片的感度大大地下降了。為了影像品質而選擇低感度的底片,但卻要付出極長時間曝光的代價,通常是不會成功的。
解決的方法
氫氣增感、冷凍相機、負片重疊及增感顯影等。
氫氣增感將底片乳劑中的氧氣、水蒸氣等氣體抽離,以抑制倒數(shù)率失效,再利用氫氣讓底片產(chǎn)生輕微的化學感光,可以有效提升底片的感度3倍~10倍之多。
冷凍相機利用干冰將底片溫度降到-70℃以下,以抑制倒數(shù)率失效,可以有三四倍的增感效果。但在實用上,要冷卻底片不難,要防止底片結霜才是大困難。
負片重疊將兩張同內(nèi)容、曝光較短的負片重疊洗相,會得到比單張負片但兩倍曝光時間的相片更強的影像。這是利用兩張負片重疊后,影像反差大增的現(xiàn)象來彌補曝光時間的縮短。
增感顯影這是指拍攝完畢后,在底片顯影時延長顯影時間以提高底片影像濃度的方法。適用于TP、T-MAX等黑白底片及彩色正片,負片則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