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富蘭克林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他們的健康、財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種享受大致相同,結(jié)果,一種人是幸福的,另一種人卻得不到幸福?!睘槭裁磿腥绱私^然的不同呢?他說:“他們對物、對人和對事的觀點(diǎn)不同,那些觀點(diǎn)對于他們心靈上的影響因此也不同,苦樂的分野主要也就在此?!蹦敲催@兩種人平時所關(guān)注的是什么呢?他又說:“樂觀的人所注意的只是順利的際遇、說話之中有趣的部分、精制的佳肴、美味的好酒、晴朗的天空等等,同時盡情享樂。”
——看來,世間美好的東西盡為樂觀者所有,造物者派給他們的使命就是要他們盡情地占有和享用美好。
其實(shí),有奢望也是挺美好的,那是對樂觀的一種寄托,因?yàn)樗鼪]有給旁人帶來威脅和不安。要做一名幸福之人就要有對美好的東西有所向往、有所期盼,哪怕是幻覺也是不錯的。樂觀,會使你幸運(yùn),因?yàn)槟偙弧敖荨庇诿篮玫臉肥轮?,?dāng)然,倘若美好的愿望成為現(xiàn)實(shí)那就圓滿了。可是,對于美樂之果實(shí)是仍需要采摘之勞作的,雖然有的能夠唾手可得,然而更多的還是需要付出艱辛才有可能摘得正果的。對于正果的獲取,許多時候是會與你所付出的艱辛相矛盾的,甚至是背道而馳的。但是,雖然是相同的勞作卻又會把人分成了善與惡兩類,人們?yōu)楂@取果實(shí)所施展的手段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的。于是,在這個世界里,將永遠(yuǎn)不會有絕對安寧的了。
“而悲觀的人所想的和所說的卻只是壞的一面,因此他們永遠(yuǎn)感到怏怏不樂,他們的議論在社交場所既大煞風(fēng)景,個別的還得罪許多人,以致使他們到處與人格格不入。如果這種性情是天生的,這些怏怏不樂的人倒是更堪憐憫。假若悲觀的人能夠知道他們的惡習(xí)對于他們一生幸福有些不良的影響,那么即使惡習(xí)已經(jīng)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也還是可以矯正的”。
——確實(shí)如此,悲觀的人生總是存在于黑暗的空間內(nèi)的,他們所想的,所接觸的是完全與陰暗相協(xié)調(diào)著的。他們會把問題悲觀化,習(xí)慣了黑暗而不愿相信甚至不知道會有光明,自打出娘胎之時的啟明生理的變化也沒能給他帶來光明,由于總處于焦慮的黑暗之中,更使得所視之物與美好相悖,就是對于自己的模樣也是沒有順眼之覺的。于是,他們到處得罪于人也是順理成章的了,對持異議的旁者之模樣更是無法靜下心去接受了。他們的情趣所在,是“以悲為悲,以樂仍為悲”,更無樂事以資樂之,總讓自己在悲涼無助的境地之中去敲陰暗之門。于是,誰都無法拯救他們于黑暗之中,惟有自己的醒悟方可“矯正”,對于那些有所反思者還是有出路的。
“悲觀”是一種“惡習(xí)”,雖然只是人的一種態(tài)度一種心理的活動,但是,它會結(jié)出悲哀的不幸之果實(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