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浙江省嘉興市第三中學 凌建根
點評/浙江省嘉興市教育局教育研究院 傅順康
【題目】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林肯作為美國總統(tǒng),他對政敵的態(tài)度引起了一位官員的不滿,他批評林肯不應該試圖跟那些人做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
“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時,”林肯十分溫和地說,“難道我不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
請以“團結(jié)”為話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題目自擬。文中不能出現(xiàn)真實的校名、班級和姓名。
【試題分析】
從題目看,“團結(jié)”這個話題思想性導向正確,話題較大,容易入題,人人能寫,符合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的要求。但是,話題大,又產(chǎn)生一個矛盾,就是較難避免宿構(gòu)文章投機取勝。
對于初中考生來說,這個題目怎樣寫?“團結(jié)”這個話題,可以與當今“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主題聯(lián)系起來,寫鄰里之間和睦相處;可以跟“和為貴”的主題聯(lián)系起來,寫我國古代化干戈為玉帛的歷史故事;也可以同“祖國統(tǒng)一”這個主題聯(lián)系起來,寫海峽兩岸相互往來等,取材的范圍很廣。但是,對考生來說,必須要選取自己最熟悉的材料,才能有真真切切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才能有創(chuàng)意多角度地審視社會,捕捉事物的特征,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
另外,中考作文中,運用材料引出話題的比較多見,但是考生究竟如何使用材料,也是一個爭論的話題。一般認為,文題中的材料,只是引出話題、開闊考生視野、降低考生審題的難度,起到一個思維定向的提示作用,如果考生將材料寫到作文中作為論據(jù),或者將材料加以擴寫都是不恰當?shù)?,只能讓人感到重復而厭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