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父母來電話咨詢,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克服孩子自學中常常出現(xiàn)的煩躁、溜號等問題。為此,我刊特請在這方面頗有研究的杜新林老師,與他共同探討一下提高孩子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心語:杜老師,現(xiàn)在有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但又不知道從何入手來有效地管理孩子的課余時間,于是很多家長對孩子進行了“填鴨式”的硬性教育。然而,功夫費了不少,孩子也盡力配合,而收效卻并不理想。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杜新林(以下簡稱“杜”):許多家長都是在缺少教育經驗的情況下,倉促地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擔的。他們采取這種“填鴨式”的灌輸方式,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能承受如此大的學習壓力。要想真正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必須采取科學的學習方法。
1、“時間拍賣法”
心語:從你的研究經驗來看,孩子學習和休息的時間段應如何科學的劃分?
杜:現(xiàn)在,家長往往以小時來規(guī)定孩子的學習時間,但孩子的體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很難耐得住長時間的學習。
雖然1小時和55分鐘只不過5分鐘之差,但事實上,在孩子的心理上卻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像百貨公司大拍賣時,2000元的東西降價到1900元時,顧客就會感覺價格明顯下降,從而產生購買沖動的道理一樣。
因此,如果1小時的學習時間孩子不肯“買賬”,那么家長就可以做“降價”處理,改成55分鐘。表面看來似乎“便宜”了很多,但易于讓孩子接受。
2、約斯特記憶法則
心語:現(xiàn)在孩子的學習科目增多了,那各科目的學習時間應如何安排?
杜:先舉個例子:假如一門課程需要學習5個小時,1天用5小時的“集中學習”和分成5天完成的“分散學習”相比,一般來說,“分散學習”的效果更好。這就如同人的一日三餐,讀書也不能一次全部讀完,只有循序漸進,融入理解、消化的時間,學習成績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美國心理學家約斯特曾經做過一次對所學的東西能記憶多少的實驗,得出了著名的“約斯特法則”,即在學習某一科目時,與其連續(xù)強記,不如休息以后再記,這樣可有效地避免記憶內容的重復和混淆。這個法則充分印證了“分散學習”的好處。
此外,家長在為孩子擬定學習計劃時,與其以一小時為單位,還不如以二十分鐘為單位。這樣可以把孩子的學習時間“化整為零”,反復強化記憶。同時,把各科目的學習時間穿插開,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3、“心理除法”
心語:聽說你有一種叫做“心理除法”的教育方法?
杜:由于孩子年齡越小對長期發(fā)展目標的意識越淡薄,所以當家長為孩子制定學習進度,尤其是給低年級孩子定“任務”時,應以具體的、眼前的目標為主。
假如家長給孩子規(guī)定一個月要完成300道練習題,家長最好將任務量平均分攤到每一天,也就是一天只寫十道練習題。這樣操作對孩子來說,就顯得比較輕松,且更容易完成了。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多從孩子所處的立場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以便消除孩子學習上沉重的壓力感,積極提高學習的質量。
心語:實際上,這種“心理除法”對成人來說也是非常適用的。
4、妙用“中間時間”
心語:現(xiàn)在孩子每天的作業(yè)量很多,孩子如何在保證正常休息的情況下,安排好學習呢?
杜: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要保持一種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在一定時間內達成某種成果,仍是相當困難的。例如,家長可能把孩子做功課的結束時間定在4點鐘或7點鐘,但這對一個自律性不強的孩子來說,只是一個“大約時間”。因此,他難免會馬虎對待,無法保質保量地完成。
但是,如果把做功課的時間定為3點15分或6點50分這樣的“中間時間”,那么對結束時間的意識便會鮮明起來,從而促使孩子在“有效時間”內充分保持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減少應付了事情況出現(xiàn)的幾率。
其實,這種以“中間時間”代替完整時段的方法,在成人工作中對提高效率起到了明顯的收效。所以為人父母者,不妨也借鑒借鑒現(xiàn)代管理學上的先進方法。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貪玩孩子的自制力比較差,如果單純用時間作為衡量學習效率的手段,收效并不顯著。所以,家長可以轉變教育方式,把指定 “讀書的時間”改成 “讀書的量”。指定的學習量將使孩子把注意力轉向這一定的 “量”上,反而能淡化“時間”的概念。這么一來,孩子便從必須忍耐時間的消極態(tài)度,轉變成為趕快完成作業(yè)的積極態(tài)度上來,獲得更多的學習效果。
5、具體目標“上好佳”
心語:有些家長在指導孩子做功課的時候,常常采取故意模糊學習量的方法。譬如,他們會說“到9點鐘為止,能做多少盡量做多少?!蹦阏J為這種方法是否得當?杜:家長這么做,除了考慮到不愿意勉強、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之外,還暗自期許孩子能超過他們規(guī)定的學習量。但是這種方法,實際上對孩子學習效率的提高并沒起到本質上的作用。比如,我們在做某項工作時,工作的目標越具體,越容易按時完成工作任務。而家長口中的“盡量多做”,對任務量規(guī)定不明確,易于導致學習量的“縮水”。
心語:我明白了,如果家長想提高孩子學習的效率,最好還是給孩子擬定以時間、數量、質量為基準的具體的學習目標。
6、學習效率的時間差
心語:人們常說“一日之計在于晨”,孩子如何利用早晨寶貴的時間呢?
杜:人類在一天里,為了記憶各種事情,學習的內容常常與其他記憶相互重疊,而記憶的痕跡要在頭腦里固定,卻需要一定的時間。一次記憶的內容,如果完全不復習,則往后記憶的內容會一一消失,致使大腦幾乎不會留下任何的記憶痕跡。
一般來說,在八、九個小時以內,把一次記憶的事情再度復習,才會記得住。因此孩子前一個晚上所學的功課,在第二天早晨,花上10分鐘復習一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做完功課后立即睡覺,由于沒有其他事情需要記憶,記憶的痕跡不會混亂,所以比較容易產生記憶的再生。因此,在早晨上學以前,家長最好給孩子留出10分鐘讓其回顧前天晚上所學的知識,這將事半功倍。
家長常常讓孩子在課余時間分秒必爭,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去做功課”,而且吃飯前使用的頻率最高。他們似乎都不明白,飯前飯后的一小時其實是一天中效率最低的時候。
從生理學上來說,吃飽飯后,全身的活動能量都集中在消化器官,腦部活動相對遲緩;而空肚子的時候,身體能量很小,大腦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養(yǎng)分供給。因此,吃飯前后一小時,大腦的思考能力較差。
雖然常常有人說“珍惜吃飯的時間”,但實際上此時即使讓孩子讀書,效率也很低。建議家長在吃飯前后,多讓孩子做好充分的休息,養(yǎng)精蓄銳,這才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上策。
7、“即時確認法”
心語:小時候,學校一考完試,我心里就記掛著不知道自己的答案對不對,于是一回到家,立刻翻出教科書和參考書來查個究竟。但我不知道為什么這個時候記憶的知識很牢固呢?
杜:在學習理論上,這種所謂的“即時確認法”,正被許多教育場所關注和研究。剛一考完試時,學生對考題的關心度和動機最強,記憶力往往很集中。
孩子在自學過程中,?家長可以通過小測驗來檢驗孩子的學習效果,并讓孩子考完后對錯誤之處進行“即時確認”,這樣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能得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也使孩子充分認識到了學習中的漏洞。
心語:噢,原來是這樣啊。
杜:以上就是我多年實踐經驗的總結,希望能對各位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