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人應該有雙敏銳的眼睛看見他面前生存的大山;詩人的眼睛下面應該有雙眼睛看清自己生命的突圍與困繞的現(xiàn)狀;詩人的背后應該有雙眼睛透過現(xiàn)在看清過去;詩人面前還應該有雙眼睛透過眼睛,看到未來和整個世界。
2、詩最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生命從未表述過的快意,孤獨和痛苦。語言是我們賴以接近那從未有過的快意、孤獨和痛苦唯一可能的梯子和水波。在那里,詩人脫身而去,只剩下詞語的看,聽,觸摸喘息和舞蹈……
那里同時也是靈魂永久的庇護所和關照的鏡子。
3、詩應該像秋天的水,沉淀了泥沙濁流,不再橫溢,清澈透明而又深邃。像電影演員季雪健的表演風格,冷靜不做作中見真情。應具有觸摸感,刺激感,親切感,中藥香。
4、詩和禪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不自覺頓悟流出來的東西,而不是寫來和硬做出來的東西。只能意會無法言明,具有不可重復性。但詩是可感可觸可看的。詩一流出來就不再屬于誰,是一條存在于心靈的山谷里的溪流,只要你看見,它就有永久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是一種不能以理性的方法尋求的真理。比如1+1=1,或等于3。它從根本上使生命產(chǎn)生震動,在這種震動中接近生命的本源,接近佛的不可說的冥明。這是一種脫離因果關系推理和邏輯關系的妙境。實際上,這是更廣泛的聯(lián)系的存在,省略中間項,最后的值,是成熟的果實落到地上。
5、詩的色彩另一種色彩。
語言平和、純凈、透明,清澈流動的水中,在陽光照耀下,平面閃爍神秘銀子的光澤;里面可以看見晶瑩的石子、綠的搖曳的水草。
你可以看見自己的影子。
6、準確和筒捷是灸治詞語麻木和滯鈍的唯一有效的良方。讓癱瘓的詞語重新站立行走。這有力的矛和匕首,也刺戳了你,讓你震顫,讓你大吃一驚地感到和記起自己!
7、口語的使用讓詩人脫下神圣的外衣,像與一個老朋友談心或者是對自己說話。
8、無論我多么現(xiàn)代,我不可能把老祖宗流到我腔子里的血傾倒干凈,把他們遺傳下來的基因改變;把千百年來因襲下來的感情方式一下于丟了。思維方式,表達方法,西方有西方的,東方有東方的。誰能一下推翻漢語語言來個徹底革命?
我是現(xiàn)代的。無論我的骨子里留下多少傳統(tǒng),我是生活在現(xiàn)代,而且我執(zhí)意地,要從我從前的殼中蛻化出來。生存在這迅疾變化變革的多姿多彩的時代,你能不被它的色彩所投映?
9、拾起一片羽毛。又拾起一片羽毛,它們多么艷麗!
它們是從哪只大鳥的身上掉落下來的?可我從沒見過這只鳥。
它一次次飛過我的頭頂。我不理解它的過去與未來。它飛過的真正意義和目的。我也不了解我,為什么會有歡樂與憂傷,榮與辱,得與失,卑賤與高貴,純潔與骯臟…
只有這些羽毛,這些羽毛的閃光的艷麗和色彩。
10、在這更加商品感情的時代,追求更加虛幻崇高先鋒的詩壇,我更加關注向下的沉穩(wěn)、實在,并為此而發(fā)現(xiàn)和理解而獲得驚喜和愉悅。
詩應該處理好生活與精神的關系,個人的內(nèi)心真實感受與時代現(xiàn)實的關系,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關系,當下與歷史與超現(xiàn)實的關系。
我不是為標新立異而有意逆行,實在是殊途同抵。
我獨自穿越險灘激流,來到谷底,想從峭壁一點點向上攀到峰頂;而有的人是想乘直升飛機和空飄球抵達。
11、如果畫面上只有遠山,就看不出是遠山的遠;同樣如果近景只有一條柳絲上的一只兩片葉子也顯不出它的近。這個道理也適用于詩,詩應有詩人對生活獨特的生命感受;而且應有對時代的影射。
12、我們對待詞語應像對待價值連城的寶石或生命的葉芽,小心翼翼滿懷敬畏鑲嵌和嫁接進詩行中成為不可剝離的新的生命一部份。讓我們重新發(fā)掘和發(fā)現(xiàn)那些詞語最初命名的感受,熟悉它們,就像化學家那樣,熟悉每種元素的性質(zhì),性能,特點。
13、你不應只是知道這是一些詞語,而是把他們看成是心臟跳動著的、熱血流淌著的、有思想情感的、與你同呼吸共命運的士兵和生命。你應該熟悉他們,了解他們,讓他們變成你的眼、耳、舌、鼻、口、心、意、手腳和大腦,領會你的意旨去戰(zhàn)斗;代表你出現(xiàn)在各種場合,在那里替你看、聽、嘗、聞、想、思,行走,打開一個神秘的世界“像這只手正好擋在/我的眼前而我愿試著把它放下來/在他們透過它發(fā)現(xiàn)我之前)(默溫《挖掘者》)試著遮擋著流淌的時間;她既不俗媚,也不過分的表演,是真實地創(chuàng)造另一個你。不是復制,而是根據(jù)你的思想和人格的斷變,克隆另一個嶄新的靈魂。
14、那么讓詞語直接開口的方式是什么?是我們在詞語中死過千百回的執(zhí)著探索的真情,為詞語輸血,輸氧,滿頭大汗地為詞語做體外心臟起博,喚醒詞語,感動的詞語才會從塵土和污垢中重新站立起來,并開口說話。
15、在詩里,每個詞語都想試圖說出和證明自己。但是錯了,正是每個詞語都不能說出和證明的,隱蔽潛伏其中的,才是那首詩的本質(zhì)和目的。不是詩人不想說出,也不是玩什么魔術和花樣,而是除了些詞語,他找不出更好更恰當和路標,引領你走進那神秘的殿堂,來向你說明其中存在但不能說明的東西。
16、詩中語言的語義,不是一加一的加法,而是乘法或方程式。
17、詩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首要的是詩人觀念的更新,生命質(zhì)量的提升。詩是詩人情感的汁液綻出表皮的葉芽,是鉆出繭的蛹蛻變的鮮活的會飛翔的蝶和蛾……
18、詩人不是一個老老實實從不犯錯誤的人,而是一個有梭角有獨特性格和真情的人,即使還欠打磨,但字里行間應透出靈氣、生氣、和大氣……
19、放松,讓語言減伏減壓,把詞語從精致的套餐中解救出來,還原于質(zhì)樸。讓詞語不再痙攣,敘述與傾聽者都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緊張,彼此距離為零。讓神和心靈回到自己的身上……
20、從前,詩人是站在臺子上指手畫地面對面無數(shù)觀眾說話,后來是坐在椅子上與老朋友促膝談心地說話;現(xiàn)在詩人能否可以愜意地、舒服地靠在椅背上,或者,干脆躺下來說話。
21、語言的玻璃。詩人坐在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外面世界:池水,夜晚垂柳的影子,擁抱接吻的風……當你專注地看著這一切,你就看不見玻璃,看不見阻擋的苑囿。
22、詩語言不應是抽柬地說明,而應是自足自主地呈現(xiàn)四溢,讓你愉悅、憂傷。
23、詩,現(xiàn)在提出“泥沙俱下”,我理解詩語言應服從于真情實感。
24、“第三條道路”:“太極生兩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詩,一條路太寂寞且獨裁;兩條路仍是兩條腿,雖有競爭仍是一、二個人的事;三是中間、中堅,不是上也不是下,是團結(jié)上下矛的刃尖,是先鋒的探測。做為個人是兩條腿之上的精神和靈魂思想之路;作為廣泛,是無限包容。
25、詩不能說到什么“為止”。真情給詩以血液;語言構(gòu)成詩的骨骼、皮膚、口、鼻、眼、頭發(fā)與服飾。透過語言的精氣神,魅力、和感染力,才是詩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