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
遠古,洪荒過后陽光明媚的那么一天,我不知道是什么年月,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站在門前,天是藍藍的,無際的原野也是藍藍的。我那用樹枝和青草搭起來的窩也是藍藍的,藍藍、綠綠的樹林、草叢中,只能聽見野物的聲音,看不見野物的身影。藍藍的原野,充足的野物為族人提供了奉富的食糧,可族人的眼光,久了,有一種青藍青藍的光,他們的眼光表明,他們對野物肉食的鮮嫩,野果的甜美,有些厭煩了!他們希望有一種新的生活,有一種新的食物。
我的家門前,是一個青藍藍的水塘,不深,魚多。我越過水塘盯著無際的青草原野,等待著我那只雪青色獵狗的歸來。它昨天,追一只漂亮的母鹿消失在了草叢中。夕陽西下時,它來了,它疲憊不堪地走進水塘,勉強再勉強地來到了我的腳下。它的身上粘滿了無名草籽,飽滿而裹皮。我有些憤怒地把這些草扯了甩進水塘,扶著疲憊不堪的獵狗進了屋。
我不知道過了多久,十幾是還二十幾天,真的心里沒有數(shù)了,只是突然有那么一天,水塘成了草塘!草上結(jié)滿了飽滿的籽。后來,我把這籽取名為“車”,“車”在我們族人的語言里是“移”或“漂”的意思,確切點應(yīng)該是“漂移種”!當然,在2005年的漢語里,“車”就是稻谷!但我不知我的族人是否知道什么是“車”以及它的來源,呵呵哦!
“帛”
通過時空磁場的傳播,正在收割“車”的我,聽到了被稱為“彝族”的我的后代們的爭論聲。這個時候,我的兒子居木在呼呼地沉睡著,他根本不管他的后代們到底在干什么!我,雖然無法和他們交流,但不得不告訴他們關(guān)于“帛”。帛是族語,用漢語說是“裙”。我們族人的居住地,那時我們不知道是什么地名,只知道氣候非常適宜穿像孔雀羽毛般漂亮的“帛”,我們男人的褲雖然不叫“帛”叫“摺”,但其式樣和寬度與我們的“帛”差不多!在居住地,穿“帛”和“摺”,透氣、舒適,在炎熱的陽光下更是如此!
我的后代不停地討論族的來源,我非常地不滿!雖然我不能告訴他們是北、是西,但我肯定不是,那時的北和西很是寒冷,根本穿不了“帛”!我們的居住地雖然有些小山包,但很小,特別地矮小,何況我們還學(xué)會了種“車”!從這一點來看,我們的后代還在討論什么西來、北來說?!我只能說我的后代太愚!起碼,孔雀在那里飛啊,我的可氣可親的后代們!特別是男人們啊,你們說,女人頭發(fā)長見識短,可你們的“摺”也是寬大的啊!
想想“帛”吧!
“邊爾”
“邊爾”是什么?是武器,不過是古代的,現(xiàn)今知道它的人肯定很少。槍、箭、刀、劍等武器,我們彝人自有其古名,但“邊爾”我可沒有見過任何記載,應(yīng)該算是我們特有的吧。這些碎片是祖先傳承下來的,小時候聽爺爺擺過。
爺爺是獵人。他說他打獵從不用其他武器,他唯一的武器就是“邊爾”。他手中的“邊爾”可以飛200米,對于鳥獸,他想打哪里就是哪里!我不信,但爸爸作了證,只有相信了,因為爸爸是軍人,60年代參軍了的軍人!爸爸說,他和爺爺比賽過,可敗在了爺爺手下,哪時爺爺已經(jīng)50歲。爸爸用七九式步槍,爺爺用“邊爾”收獲了十只野雞,爸爸只有一只!爺爺打的都是野雞的頸,爸爸卻打爆了野雞身。
“邊爾”,用漢語說,其實就是一種飛石器。它是用牛皮做成的小皮兜,不大。寬就4厘米左右,長也不過10厘米,兩端用牢實的細牛皮繩栓成,皮兜里裝上5厘米見方的石子后,使勁轉(zhuǎn)甩皮繩,然后放開一端皮繩,石子就飛了出去。據(jù)說,“邊爾”在平地的準確度很高。
“依依”
那是一個春后的傍晚吧,我莫名地高燒著。燒得有些發(fā)暈的我,胡亂說著些什么,使得父母也跟著慌亂起來。我躺在院壩里,身下墊著“有機說阿莫”(羊皮被),身上蓋著“佳施”(用羊毛搟的披氈)和瓦拉(羊毛紡織的披風),在姐姐的呵護中舒適地躺著。我知道我自己只是得了個感冒,不會危及生命,燒一陣也就好了,可父母和姐姐卻不然,他們很擔心!姐姐在我身邊眼淚汪汪地坐著,時不時伸手摸摸我的頭。父母寬大的“帛”和“摺”在我眼前漂移著,帶著風!此時,我的心中充滿了濃濃的親情,我只有甜甜地享受。我的眼睛往山崗上望去,黛綠的山坡上,雪白的羊群正在牧歸。牧童悠揚的笛聲隨著徐徐晚風飄進山寨,牽出了父母期盼的目光。天空是藍藍的,只飄著幾朵形似牧歸的羊兒的白云,此悄此景,牽引出了我身上不少的濁氣,頓時,我的身心舒暢了許多。
一個身披黑色“瓦拉”的畢摩走進了家。
畢摩對父親說:“依依”找了嗎?要給孩子招魂!
“依依”,彝人的招魂草,漢語說,應(yīng)該是野蘭草。不過其學(xué)名,我真的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彝人招魂必有它!
“依依”,部落首領(lǐng)帶著族人,從金沙江南岸渡向北岸時,長在岸邊的它,救下了無數(shù)精疲力竭的族人。此后,它成了族人的招魂草,特靈。
我想,“依依”其實是彝人困窘中的精神依靠而已啊!
“平”
我的父親是居木的第幾代子孫,我的確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我的男人是個非常英俊的“諾蘇”(彝族)“波則”(男人),并且是部落首領(lǐng)。那時我們住在一個叫元謀的山洞里,族人的和平相處,很溫馨,但是我的波則經(jīng)常望著藍藍的天空發(fā)呆,他有很重的心思。他已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發(fā)呆了,我在心里暗暗擔心著他,同時也不問他,他不喜歡有人問他。他越來越沉悶,我的擔心也越來越重,他的責任不僅僅是管好我和孩子,他的部落還有許多族人需要他照顧。
第二天,他手握一把斧子進了樹林,我悄悄跟上。在茂密的杉樹林里,他兩斧就放下了一棵粗壯的杉樹。他把杉樹砍成幾截后,立起一截斧劈下去,想不到一下就成了兩半,再劈下去時,有一塊三厘米厚的木板自然跳了出來??吹竭@塊木板,我家“波則”對著森林“呵呵”地吼了起來,我知道他高興了,很高興!他走后,我仔細看了一下那塊木板,紋路清晰,像水溝。
大概十幾天后,我家“波則”帶領(lǐng)族人,為我修成了首座“平依”(瓦板房),不久,我們部落里的族人都住上了通氣明亮的瓦板房。
2006年的后代說,族人住瓦板房是為了好搬家,我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催@樣說!
“布碼”
人類是怎么形成的?這個問題對于身處人類原始階段的我也不清楚,因為我的祖先沒有告訴我,他們既無口傳也無記載(說起來,記載一詞根本不該提,因為記載得有文字!)。那時,已經(jīng)能記事的我,只知道我們用數(shù)豆豆記數(shù)。相互交流,我們在自然而然中有了“奪碼”(語言),族人間有了“奪碼”后,我們間交流方便了許多,再也用不著亂吼亂叫和手舞足蹈了。
我們的“奪碼”逐步成熟后,本來很高興,滿臉晴天的父親——畢阿什拉則的臉卻又慢慢地黑了起來,母親看著父親陰沉的臉,很是惶恐。哥哥卻一天只知道埋頭苦背父親(父親是有名大畢摩)傳授的經(jīng)文,當然他也很無奈,他必須把父親的“畢”(經(jīng)師職業(yè))傳承下去,必須為族人做些事,這是父親的要求,也是他的使命!父親沉悶許久后,經(jīng)常用樹枝在地上亂畫一氣,在我看來是天書!一年或者是幾年后吧,父親的臉漸漸有了喜色,他在地上畫的東西也有了規(guī)律。我問父親這是什么東西,他看了看我,又沉默一陣后才說:“布碼”。幾天后,父親帶著哥哥進山去了,一個月后只有哥哥一個人回到了家。
“父親呢?”
哥哥不說話,只是給我們看了用血寫在衣服上的字,說父親在這里。
這就是彝族“布碼”(文字)的來源。
“格”
說到“格”(蕎麥),我反而想先說說一個關(guān)于傳話的故事。過去,應(yīng)該是古時候,我們部落與另一個部落發(fā)生戰(zhàn)爭,部落首領(lǐng)帶領(lǐng)族人與敵人奮戰(zhàn)一月有余后,勇士木嘎用“邊爾”將敵人首領(lǐng)擊落馬下而勝。為將這一消息盡快告知后方,首領(lǐng)傳了一句話——“把敵首領(lǐng)擊落了!”。第一個傳話者將話傳給第二個人時,省掉了把字,變成了“敵首領(lǐng)擊落了”。第二個傳話者傳給第三個人時,吞吐了一下,就變成了“敵……首領(lǐng)擊落了”。第三人把話傳到首領(lǐng)家時,成了“首領(lǐng)擊落了”,結(jié)果首領(lǐng)的族人為首領(lǐng)辦起了喪事。這就是當時族人沒有“布碼”(文字),無法以書信的方式傳遞消息的結(jié)果。
我們這個民族,后人們一直在爭論族源說,也是沒有史書傳遞的結(jié)果。但是,我可愛的族人啊,蛛絲馬跡也是歷史啊!
我們先是住在藍天白云下的平地里,穿著漂亮、舒適、寬敞的“帛”(裙)種著“車”(水稻),后來因不可抗拒的客觀原因,我們渡過金沙江來到了大小涼山。涼山,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可是我們種“車”的地方少了,非常少!我家“波則”(男人)因此為族人的生計苦悶了許久。在山里,野物和野果是不少,可這不是主食啊。
我家“波則”帶著獵狗達贏進山去了,九天后他從仙里帶回了一些顆粒,就是現(xiàn)在族人說的“格”(蕎麥)。
“瑩敉”
我們這個部落所居主的地方,最初是只有“車”(稻谷)的,后來因部族間爆發(fā)戰(zhàn)爭,我們不得不遷徙到種“格”(蕎麥)的地方。
我坐在瓦板房前,一邊哼著搖籃曲哄兒子入睡,一邊呆呆地盯著藍藍的天空發(fā)呆時,藍藍的天空出現(xiàn)了2006年族人們的影像。后人們真幸福,他們已經(jīng)過上了我們不可想象的日子??上?,他們對我們族人歷史的研究走人了誤區(qū)。他們總在自己的文章里不斷地論述或者證明,我們是從某某西北地區(qū)或者東部地區(qū)遷移來的,我真是恨啊!
其他不說,就是你們所說的“瑩敉”(玉米)吧,我們族人從未有過,那是二牛山地區(qū)的產(chǎn)物,在我們居住的滇蒲書諾(滇池)周圍,當時沒有這種作物。而你們現(xiàn)在的稱謂也是借的漢音啊,只是稍稍變了些音而已。
你們聽不到我的聲音,也看不到過去,但我還是向你們吶喊,“要用客觀的認識論來研究問題,同時為不再發(fā)生類似問題,請你們保護好自己的語言文字,并將歷史記錄給后人!”
我將拭目以待。
“滇蒲書諾”
在遠古的遠古的時候,我們諾蘇就住在滇蒲書諾周圍,族人們在這塊風光秀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作,傳承發(fā)展,曾經(jīng)輝煌、風光了彩云之南。
“滇蒲書諾”(滇池),諾蘇的生命之海!可惜,自從英雄支格阿爾的“嘶木都巔”(木馬)墜入“滇蒲書諾”以后,我們的民族情勢不如以往,次決戰(zhàn)爭都以失敗而告終。最終,我們部落不得不遷徙到了“利木勒闊”(如今稱為涼山)。
我們來到?jīng)錾?,種上了“格”(蕎麥)和“居”(燕麥),生活雖然有了保障,但還是沒有“車”(稻谷)好!我們這個民族是個適應(yīng)性特強的民族,因此我們建設(shè)成了美麗的“利木勒闊”(涼山),保持了我們族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品德,還把能與漢字媲美的族人文字完整的傳承了下來。
“滇蒲書諾”,是我們族人繁衍生息之地,更是后人的夢幻之地。
哦,“滇蒲書諾”,你是族人的夢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