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在“法大”
入學的那天,學長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很牛:“你不應該說法大在昌平,而應該說,昌平在法大?!薄胺ù蟆?,就是我正在就讀的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關于學校的簡稱,社會上有不下5個版本,而普遍得到認可的是“法大”和“政法”。從校名就可以看出,我校以法學專業(yè)為主,光法學專業(yè)就分為四個行政院: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和刑事司法學院。此外,我校還設有政治學、新聞學、外語、行政管理、經濟學、社會學等專業(yè),它們也大都與法學掛鉤,有著鮮明的特色。
昌平是“法大”所在行政區(qū)的名字,地處北京北郊,著名的明十三陵和居庸關長城就在這里。其實除了“法大”,這里還有吉利大學,以及北大、石油大學、化工大學等分校,文章開頭學長說的,無非是想表達“法大”在昌平的影響罷了?!胺ù蟆睂Σ降挠绊懯遣蝗莺鲆暤模罕姸喾膳嘤桙c星羅棋布,絕大部分書店都專賣法律書籍,甚至巷子里也會有人向你兜售關于法律自考和司法考試的盜版書……從這一點上說,昌平給了我們最好的學習氛圍。
法條是本難念的經?
當年在填報專業(yè)志愿時,我和很多人一樣有過這樣的想法:讀法律專業(yè),不就意味著要苦背法條,必要時能夠對答如流嗎?直到現(xiàn)在,還有讀理科的朋友很羨慕地對我說:你們學法學真輕松,惟一要做的就是把法條背熟,不像我們,又要搞實驗又要做練習。
如果以為學法律只需把法條背得滾瓜爛熟,那你就錯了。做個稱職的法律人,背誦固然重要,但是對法律精神的理解以及實踐經驗的積累更加重要。法學是長線專業(yè),需要厚積薄發(fā)的過程。剛開始學習法理之類的基礎課時,我覺得它們枯燥和難以理解,到了大二大三,才對法學有了領悟:學好它關鍵在于理論、法條、實踐經驗的互相結合——法條如同標簽,需要我們以理論和經驗為指導,將其“貼”在合適的地方。
法律人對法條的理解,包括立法理念、解釋、判斷等等。比如關于“故意殺人罪”,從法條層面上你只能知道此罪要“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到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這些是任何識字者都可以看懂的??墒恰扒楣?jié)較輕”到底是怎樣一種情形,卻是法條字面上沒有透露的,也是我們最需要研究的,它與立法理念密切聯(lián)系,絕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功夫。
思想總是最難達成共識的,因為它沒有絕對的定性,往往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討論都難以取得一致。法律是指向社會的,社會在變,法律也會隨之變化,正因如此,法律人需要擁有更多的理解力和判斷力,“死記硬背”絕對是我們的大忌。
勇于挑戰(zhàn)權威,完善現(xiàn)行法律,是我們學校的教學要求。至于一字不漏地將法條背出來,那是不必要的。當然,有時也不失為一種本領。
從模擬法庭到法律援助
經過表面波瀾不驚、實則暗潮洶涌的較量,專家評委認真評議后,法學院代表隊獲得了勝利——這是我校本年度剛剛閉幕的“模擬法庭大賽”。
模擬法庭是法律專業(yè)的一大特色,是理論與實踐的初步結合。比賽之前,幾大學院都會組建自己的參賽小組,案例分析、程序編排、演員排練……確保以最真實最完善的面貌,將“法庭”呈現(xiàn)到廣大師生面前。莊嚴的國徽高懸“庭”上,標準的布置讓人如臨其境,開庭、原被告身份確認、進入舉證、質證、辯論階段……我們在比賽中獲益良多,因為評委都是學校里的頂級教師。作為惟一一所教育部直屬的政法類院校,我校名師云集,不少評委是我國法學泰斗及全國知名的大法官、大律師。他們在給予我們高度評價的同時,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不足之處。每經過一場比賽,我們的體會就多一些:理論為實踐服務,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大一時,老師就告訴我們:法律是集學術和實務于一體的一門專業(yè)。正因為領悟到了這一點,有了一點法律知識的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想在實務中展示自己的才華。沒有律師資格證,我們無法真正接觸到案件,但各類為解決法律難題的社團和課程應運而生,比如“準律師”協(xié)會、法律診所、訴訟實務等等。
在學校周邊,常年聚集著來尋求法律幫助的人們,他們大多來自農村,而且家境貧困。他們?yōu)槲覀兲峁┝素S富的案件來源,雖然不能代理他們上庭訴訟,但我們至少可以給予他們法律知識的支持。在指導他們的同時,我們也得到了鍛煉:發(fā)現(xiàn)實務中的問題,將其上升到學術層面,這種實踐的收獲并不是光模擬就能感受到的。
理想到現(xiàn)實之路
“揮法律之利劍,持正義之天平。除人間之邪惡,守政法之圣潔。積人文之底蘊,昌法治之文明?!边@是每屆新生入學都要進行的宣誓,我始終堅信:這是我們的準則,也是我們永遠追求的信念。
理想是宏偉的,生活卻是瑣細的?;蛟S大學本身會給人以神圣的感覺,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大學的一切必然是最好的,但實際上,大學建立在人世間,必然也食人間煙火。各大學由于撥款的多少而貧富不均,再加上擴招帶來的壓力,初到大學的我們會遇到種種不如意:擁擠的宿舍,不合胃口的伙食,總也搶不到的好書和座位……從入校的那一天起,你就要準備與種種不如意做斗爭,如同旅人撥開途中的荊棘。
記得有些課程的教材陳舊,我們就聯(lián)合起來和教材科、任課老師、出版社聯(lián)系,自己購買最適合的教材。我們還利用學生會、校園報紙、座談會等平臺主動向學校反映各類問題,大多獲得了滿意的解決。這些事情雖然比較瑣碎,但實際上鍛煉了我們自主和互助精神。法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并非一畢業(yè)就是法官、律師,成為社會精英,我們同樣也要從基層做起,也將遇見各種困難。大學里培養(yǎng)起來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為我們順利地走上社會提供寶貴財富,使我們從容地適應社會生活中各種情況。
現(xiàn)實生活如同我們腳下的路,總會有些石頭硌腳,認識到這點,我們就能學會接受和適應;理想生活如同前方的彩虹,認識到這點,我們就能變被動為主動,努力向理想之境進發(fā)。
“法大”,我的青春與你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