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nèi)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對貧困人口的救助活動也越來越活躍起來。不少愛心人士或捐物或捐款,頻頻向困難人群伸端了溫暖的手。這是十分難能可貴又值得稱道的大好事!
然而,在筆者走進了慈善工作的行列,真正研究了慈善救助活動以后,使我深刻地看到:我們應當放棄“噴灑式”救助活動,而應當提倡“滳灌式的”救助方式。
所謂“噴灑式”就是說,大家一起動手,見困就幫,廣施博愛。送錢、送衣、送物,救助活動重于治表。就象噴水一樣,普惠廣及。
“滴灌式”則相反,潤物及根,點點滴嘀。觸及根本,少費財力。譬如,救助一個孤兒,就從其衣、食、住、行、教育、醫(yī)療各方面系統(tǒng)規(guī)劃,務必達到救助一致個,成才一個。也就是說,從人道、恩惠的施救,向注重責任、成效的高度去獻愛心。
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獻愛心活動中,社會無意識的浪費實在是太大了。一是對絕癥患者的救助,往往耗費了大量的社會財力。少則數(shù)萬元,多則數(shù)十萬元,這樣的救助活動僅有道義、精神上的收獲,真實的收益卻也僅是人們的良好愿望而已。
二是對孤兒的救助。大多數(shù)的孤兒,社會各界都給予了不少的關愛,可是往往只在衣、食、住上予以救助,而在教育上大多落不到實處。其中有一部分人雖在大眾的關愛中長大了,卻成了社會的負擔,或反過來危害社會。有養(yǎng)無教,反成貽害。
三是在我國社會救助機構很少,且缺乏必要的建設與培訓,往往造成社會善款的浪費。這方面的例子就更是不勝枚舉。四是,冒充救助對象騙取善心人士錢財?shù)膶乙姴货r,至使有的人失去了獻愛心的道德支持。
以上情況如果得不到根本的糾正,慈善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冒充弱勢群體騙取救助的行為,使一些受了騙的善心人士非常氣憤,有的甚至拒絕再做好事。
我國在歩入市場經(jīng)濟以后,貧富差距的迅速擴大,使慈善工作顯得既非常重要、又是現(xiàn)實可行的。因此,有組織地開展“滳灌式”的愛心救助活動就顯得非常迫切。希望有關部門,有組織、有計劃地加以推動。使愛心人士的慈心義舉,更加彰顯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