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煲湯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把肉和各種中藥放在一個鍋里煮上幾個小時嗎?其實“靚湯”并不是誰都能煲出來的。煲湯最好用砂鍋和瓦罐,使用電磁爐也可以。煲清湯的關(guān)鍵在于水量,原料與水分別按1:1、1:1.5、1:2不同比例煲湯,湯的色澤、香氣、味道大有不同,以1:1.5時為最佳。湯中鈣、鐵的含量以原料與水1:1的比例時為最高。在北方煲湯要加香料,如蔥、姜、花椒、味精、料酒之類。事實上,喝湯講究原汁原味,不必加香料。如果需要,一片姜即可,鹽應(yīng)后加。在用雞、鴨、排骨等肉類煲湯時,要將肉在開水中焯一下,即俗稱“出水”。這樣既可以除去血水,還能去除一部分脂肪。煲湯時應(yīng)用冷水下料,因為用開水下料會使蛋白質(zhì)凝固,湯的鮮味會很難出來。
魚湯:魚的營養(yǎng)豐富,有食療功效,不同種類的魚保健功效也不同。如鯉魚有健脾開胃、利尿清腫、止咳平喘、清熱解毒等功效,將它和冬瓜等煮湯服食,可減輕水腫;若與川貝合煮,便可以減輕咳嗽氣喘。
骨頭湯:骨頭湯中含有膠原蛋白能增強骨骼,延緩衰老。
雞湯:應(yīng)先將雞開膛、洗凈、剔下脯肉、腿肉,以所剩骨架供煲湯之用。一般煲湯時,多用完整的凈雞,最多簡單切幾刀煮湯,雞湯可以起到緩解感冒癥狀。
蹄膀湯:先將豬肘洗凈、劃開、露出骨頭。
海帶湯:作為海藻類食物,海帶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有利于調(diào)節(jié)體液的偏酸性,對身體健康有益。
煲湯并不是簡單地用火煮,而要十分嫻熟地控制火候,旺火、文火并用。首先用旺火煮沸,接著再改用文火慢慢煲3小時。正是在這文火細煲間,湯香便四溢開來。煲湯應(yīng)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種類也不同。在春季煲健脾祛濕的赤小豆鯉魚湯;夏季喝的是消暑解熱的苦瓜瘦肉湯;秋天的主氣是“燥”,喝清潤的沙參與竹煲老鴨湯;冬季則燉一鍋暖暖的羊肉湯。正所謂是“無湯不成席”,我們一起來喝湯養(yǎng)生吧。
煲湯時根據(jù)需要,選擇不同的中藥加入。如煲雞湯是為了健胃消食,就加肉寇、砂仁、香葉、當歸;為了補腎壯陽,就加山芋肉、丹皮、山藥、茯苓;為了給女性滋陰,就加大棗、當歸、枸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