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扎針拔罐子,病好一半子”,這話有一定道理。
拔罐療法又稱“吸筒療法”、“火罐氣”,古稱“角法”。它是以杯罐為工具,借燃燒等方法排去罐內的空氣以形成負壓,并將之吸附于皮膚的一定部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現(xiàn)象,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中醫(yī)學理論認為,人之所以生病,就是在風、寒、暑、濕、燥、火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臟腑經絡氣血的功能紊亂所致。同時疾病的發(fā)生還與人體的正氣有著極密切的關系?!端貑枴みz篇》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體正氣不足,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就會出現(xiàn)氣血運行不暢、經絡傳導障礙等各種病理表現(xiàn)。
拔罐正是在中醫(yī)氣血、經絡原理的指導下,通過對人體體表穴位的局部刺激,利用經絡的傳導功能和雙向調節(jié)作用,來扶助正氣,祛除體內的風、寒、濕、熱、毒等病邪,以通行氣血、疏通經絡達到致病健身之目的。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拔罐的良性刺激調節(jié)了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提高了痛閾,同時直接改善局部的內環(huán)境,加速全身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加速了體內酸性物質與致痛物質的排除,緩解局部血管與平滑肌的痙攣,則疼痛解除。
拔罐時,可根據不同的病情,選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常用的拔罐方法有以下幾種:
■留罐法 又稱坐罐法。即將罐吸附在體表后,使罐吸拔并留置于施術部位10~15分鐘,然后將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而且單罐、多罐皆可應用。
■走罐法 又稱推罐法。即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涂一層凡士林等潤滑劑,再將罐拔在所要拔的部位。然后,醫(y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起下。此法適宜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閃罐法 即將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多用于局部皮膚麻木、疼痛或功能減退等疾患,尤其適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兒及年輕女性的面部。
■刺血拔罐法 又稱刺絡拔罐法。即在應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后出血,再將火罐吸拔于點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鐘,多用于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
■留針拔罐法 簡稱針罐。即在針刺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心的部位上,約10~15分鐘,待皮膚紅潤、充血或瘀血時,將罐起下,然后將針起出。此法能起到針罐的雙重作用。
拔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拔罐治療房間應寬敞明亮,空氣流通、室溫適宜,要注意患者保暖,并防止暈罐。
2. 根據病情與施術要求,選擇適當體位與罐的規(guī)格,充分暴露應拔部位,有毛發(fā)者應剃去,拔針罐應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 選好體位,囑患者體位應舒適,勿移動體位,以防罐具脫落。
4. 老年、兒童與體質虛弱的患者施罐數量宜少,留罐時間宜短,否則難以承受。初次接受拔罐者,除應消除其畏懼心理外,拔罐數量與時間也宜少宜短,待適應后復診時再酌增。
5.施罐手法要純熟,動作要輕、快、穩(wěn)、準。拔多罐數量宜少,罐間距離應適中,過遠影響療效,過近易痛易落。
6. 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皮膚平滑、沒有毛發(fā)的部位,根據所需拔罐部位,選取不同規(guī)格的罐具,如確實需要在不平部位及毛發(fā)部位拔罐,可用和好的面圈墊在罐口下面,以防漏氣或選取異形罐。皮膚干燥,可先將皮膚濕潤后再拔罐。
下列情況不宜拔罐:
血友病、白血病、惡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等血液性疾病,絕對禁止拔罐。
皮膚有過敏、潰瘍部位、水腫部位不宜拔罐。大血管、心搏動處、淋巴結聚集區(qū)(頜下、頸側、鎖骨上窩、腋下、腹股溝等)不宜拔罐。局部皮膚腫瘤、外傷骨折部位、靜脈曲張部位、瘢痕處、瘰癘處(淋巴結核)、血管淺顯處不宜拔罐。
五官、前后二陰部位不宜拔罐。
孕婦、婦女月經期、活動性肺結核、神經錯亂、精神失常者、躁動不安者、肌肉痙攣抽搐者不宜拔罐。
血壓過高者、中、重度心臟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者不宜拔罐。
醉酒、過饑、過飽、過勞、過渴、劇烈運動后、身體極度消耗、惡病質患者、皮膚無彈力者不宜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