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清末民初時期的檀香木盒,高11.6厘米,寬7.8厘米,盒四周鏤雕亭臺樓閣、小橋屋舍及各色人物,上下飾以鏤雕花卉,布局緊湊,人物刻畫生動、形態(tài)栩栩如生,在不大的面積上鏤雕如此眾多的人物與場景,充分展示出雕工的細膩與不凡。雕刻人物為56個男性僧人形象,題材可考證為500羅漢圖,因盒面大小受限制,應是以50余人表現(xiàn)全體。
檀香木(Sandalwood)屬珍貴木種之一,由于檀香木生長緩慢,據(jù)說可供使用的檀香木少說也要有一二百年的樹齡,其珍貴之處由此可見。此盒除了雕工精湛,拔開盒蓋,即可聞到撲鼻的檀木香味,能收藏到這樣早年檀香木雕精品,確實稱得上幸運與福份。
此盒最珍貴之處在于其功用,類似的木雕盒近年還曾現(xiàn)身于拍賣會,它們都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名片盒,堪稱是名片歷史的珍貴遺存,印證了名片經(jīng)歷了謁、刺、貼、片,最終走向現(xiàn)代概念名片的發(fā)展軌跡。
名片是現(xiàn)代社會中常用的交際工具,遠在2300年前我國已使用。戰(zhàn)國時期,早期名片的雛形——“謁”開始出現(xiàn)。
1984年考古部門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qū)安民村馬沿崗發(fā)掘了東吳名將朱然墓地。出土文物中有三枚木謁,使我們對早期名片得以一窺究竟。謁用木板制成,長24.8厘米、寬9.5厘米、厚3.4厘米。右側(cè)邊緣寫有一行小字,為“持節(jié)右軍師左大司馬當陽侯丹陽朱然再拜”。前9宇介紹了職銜,“當陽侯”為爵位,“丹陽”系籍貫,“朱然再拜”介紹了自己姓名并用謙語表示要求會見。木謁的正中上端寫一“謁”字。
《廣州市志》記載有—件西晉滑石謁牌,長24.2厘米、寬8.1厘米、厚0.8厘米,系1994年黃埔區(qū)姬堂3號墓出土。為長方形石板,右邊劃出1條長20厘米的直線作行距,中刻“牙門將宣威將軍武猛都尉關(guān)內(nèi)侯梁蓋再拜”18字,正中頂格刻“謁”字,書體在隸楷之間,為隨葬明器。1993年連云港市東??h溫泉鎮(zhèn)尹灣村發(fā)掘西漢后期家族墓群,在西漢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師饒墓也出土了木謁,文例與其他早期木謁類同,可知,我國目前最早出土的木謁實物已提早到西漢時期。
刺與謁長度一樣,但是寬度卻為3.4厘米,厚度僅有0.4厘米。刺只在正中書寫一行字,有的只寫爵里(即爵位與鄉(xiāng)里)和姓名,稱“爵里刺”;有的不寫爵里,只寫“弟子x X再拜”或者“x x再拜”。兩者最后都寫有“問起居”的頌詞。
帖,始于唐代,使用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帖也稱“名帖”、“名紙”、“名刺”。唐人元稹《重酬樂天》詩中有“最笑迎來黃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之句。名刺的使用隨著唐代大力推行的科舉制度亦增多。后世的帖多用大紅紙書寫,還有用泥金代墨書寫的。帖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右上側(cè)寫“X XX謹上”,正中寫“謁X x官”,左下側(cè)寫“x月X日”。明代,統(tǒng)治者沿襲了科舉制度,并使之平民化,識字的人隨之大量增加。人們交往中多要先遞上介紹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時的“門狀”?!懊边@個詞終于與“名”字有了瓜葛。明代“名帖”為長方形,一般長七寸、寬三寸,遞帖人的名字要寫滿整個帖面。如遞帖給長者或上司,“名帖”上所書名字要大,以表示謙恭,“名帖”上名字小會被視為狂傲。
清朝始有“名片”之稱呼。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終結(jié),與外界的交往增加,加之國內(nèi)外通商都加快了名片普及,名片開始向小型化發(fā)展,特別在官場上,官小者使用較大的名片以示謙恭,職銜高者使用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以上這些早期名片都采用書寫方式,從民國開始名片采用鉛印,尺寸也漸縮小。在名片發(fā)展史上,保留下來的實物并不多見,本文介紹的這件清末民初名片盒,使我們不僅可欣賞到其精到巧妙的雕刻與珍貴材質(zhì),還能回味起華夏名片文化的千古源流。
(責編:石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