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人民解放軍中非常流行的一句口號,它反映了我軍戰(zhàn)士為了勝利而勇往直前的犧牲精神和英雄主義氣概。這一口號通常與“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一起聯用,成為政治動員、鼓舞士氣的流行話語。然而,這句蜚聲軍營內外的誓言是如何產生和唱響的呢?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是如何傳承的,又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川藏線上筑路的解放軍戰(zhàn)士首先喊出
1952年4月,為了修筑長達24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在漢藏人民間架起一條“金色飄帶”,遵照毛澤東“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的指示,歷盡艱險由四川徒步進軍到拉薩的十八軍又迅速投入到筑路的艱苦奮戰(zhàn)中。
在高寒缺氧、山崩地裂的二郎山上,地質條件比較復雜,石巖地段大多是變質巖和花崗巖,堅硬難攻;土夾石地段,水土流失嚴重,經常山崩地裂,形成塌方淤泥。山上還有一片片的稀泥,短的有幾百米,長的有十幾里,一米多深,汽車陷進去,輪子亂打轉,就是開不走。1950年4月,參加修路的部隊開上了二郎山。這些部隊戰(zhàn)士從中原一直打到大西南,打仗是行家,修路卻是門外漢。由于沒有筑修機械,戰(zhàn)士們只能用鐵鍬、十字鎬挖地,用木棍撬石,用樹枝編筐背土,用鐵錘砸碎巨石。不少同志手上磨起泡,虎口震裂流血,仍起早貪黑地堅持修路。由于運輸補給線漫長和分裂主義分子制造困難,有時大家每天只吃4兩豌豆,仍堅持8小時甚至10小時的強勞動。糧食不夠就挖野菜充饑。僅155團一年就挖了野菜幾十萬斤。當時155團政委為喬學亭,參謀長為劉廣桐。據他們回憶,當時,部隊擔負了全部險要地段的施工任務,條件十分艱苦,先要戰(zhàn)勝高山缺氧。在海拔4976米的米拉山施工時,山上怪石嶙峋,犬牙交錯,空氣稀薄。內地正是酷暑,而米拉山上還飄著雪花。六七級的大風夾著沙石騰空而起,連睡覺也不平靜。有一次,一夜大雪,壓垮了37頂帳篷,大家只好在半夜起來收拾住處。缺氧使大家每走一步都氣喘吁吁,再加上修路勞動量大,不少人患了高山不適應癥,臉上發(fā)燒,心跳加快,一般每分鐘心跳都在100-120次;血壓比在平地高30-40毫米水銀柱。有人甚至鼻孔出血,頭痛難忍。但干部戰(zhàn)士始終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他們在駐地附近的山坡上,用各色石子鑲嵌了“長期建藏,邊疆為家”、“以苦為榮,以苦為樂”等大字標語,并以行動實踐著這些口號。
在伸手能摸天的雀兒山上,冰川矗立,巍峨的雪峰聞名于世。它的藏名叫“措拉”,意為形如巨鳥羽翼。這座山海拔5300米,人稱生命禁區(qū),是橫在康藏公路上海拔最高的山。當地藏胞中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登上雀兒山,伸手能摸天;一步三喘氣,風雪迷漫漫;深溝峻嶺多,斷崖峭壁連;要想過山去,真是難!難!難!”過山都這般困難,要在山上修一條公路的難度更是可以想見。雀兒山山高壁峭,怪石嶙峋。修公路遇到峭壁就要攔腰鑿路,遇到石咀就要當頭截劈,開出通道,開石方的工程非常艱巨。在那些無法攀登和無法立足的地方,戰(zhàn)士們在腰間拴上一根繩子,把它系在山頂的鋼釬上,懸空進行作業(yè)——撬石,打眼,放炮。每天山巒上炮聲隆隆,硝煙彌漫。飛石像流彈一樣在空中呼嘯,砸下來的石頭跌入深谷激流,濺起的水柱足有一兩丈高。雀兒山上還有幾處被稱作“橡皮路”的沼澤、流沙地帶,表面上看沒什么問題,可踩下去一腳一個水窩,甚至半截身子會陷進去,好久拔不出來。時值隆冬,地面被凍成一個個鐵疙瘩,挖不動炸不開,弄得大家憋了一肚子火。施工過程中,冰渣、樹枝、碎石像尖刀穿透戰(zhàn)士們的鞋襪,在他們腳上、手上割出一道道血口,鼓脹脹地像充滿了氣,一會痛一會癢。炮班班長張福林帶領全班戰(zhàn)士清理爆炸后的石頭時,山上的泥石突然松動,一塊兩米見方的巨石呼嘯而下,砸在他的腰部和右腿上。他的下半身血肉模糊,不忍目睹。鮮血噴涌而出,把潔白的冰雪染得彤紅。當張福林從昏迷中醒來時,盡管臉色蠟黃,直流虛汗,但他既沒有喊叫也沒有呻吟。衛(wèi)生員要給他注射一支強心針,他堅決地搖搖頭拒絕道:“我已經不行了,給國家節(jié)約一針藥吧!”大家在檢點張福林遺物時,在他的挎包里發(fā)現了5包菜籽和一本日記。那5包菜籽是他在四川用自己的津貼買的,他本想親自在西藏高原播下種子,讓藏胞們嘗嘗新鮮蔬菜的滋味。他在日記里寫到:要把幸福的種子,撒在西藏高原,生根、開花、結果。是的,有了以苦為榮、以苦為樂、不怕犧牲的解放軍戰(zhàn)士,不管多大的困難,都擋不住康藏公路像游龍般向前延伸。
在飛鳥難過的皮康崖險段,筑路部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幾十米高的陡壁,狀如刀砍斧削直插云霄。洶涌澎湃的尼洋河如一匹脫韁的野馬裹挾著黃沙巨浪,撞擊著絕壁,聲震九天。當地民謠這樣唱道:“飛鳥難過皮康崖”,可見地形之險,行路之難??匆姟敖鹬楝斆住币谶@里修路,一個當地小貴族曾預言說:“那是牦牛也爬不上去的皮康崖,除非是神才能在那里修出公路來?!钡墙夥跑姷幕卮鸷肋~而堅定:“我們的戰(zhàn)士都不是神仙,而是凡人。但我們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彼麄兣噬隙副冢瑥膽已碌捻敹?,用幾十米長的繩子吊著身子懸空打眼放炮,開出一條剛能站住腳的小道,經過一個連兩個月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在這段懸崖上修出了公路。消息傳出,正在工地現場的喬學亭等領導為他們舉行了一個小型的慶祝儀式。喬學亭激動地說:“二連官兵總結得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金珠瑪米’就要發(fā)揚這種精神,不管有多難,路一定能修通。”
在中印邊境自衛(wèi)還擊戰(zhàn)中唱響
1962年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會議,它將對中印邊界問題作出重大的決策。會上,周恩來著重分析了有關中印邊境問題的形勢,說明從各方面看我們不進行自衛(wèi)反擊不行了,因此建議立即進行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會議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討論之后,一致同意周恩來的意見。毛澤東則對著地圖沉思說:尼赫魯的底牌是以為中國不敢打他。然后他指著地圖上印軍的據點一揮手,說:“掃了它!”
10月20日,在西藏軍區(qū)司令員張國華將軍的指揮下,邊境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打響了。
邊境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打響后,喬學亭帶領成都軍區(qū)某部奉命開赴前線。其中就有被國防部授予榮譽稱號的“陽廷安班”。在作戰(zhàn)中,該部在二連6班班長陽廷安帶領下,抄近道向敵軍的地堡發(fā)起攻襲。面對敵軍密如蛛網的地堡,陽廷安高聲喊道:“沖啊,為祖國人民爭光?。 敝灰娝膀v”地跳起來,右手端槍,左手舉著手榴彈,幾個箭步,疾速地沖到敵軍的主堡前。隨后,在一片怒吼的沖殺聲中,戰(zhàn)士們也紛紛向其他子母堡撲去。此時,敵軍的火力像潑雨似地傾瀉而出,陽廷安不懼如雨飛彈,對身旁的戰(zhàn)士喊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來,打進去!”陽廷安跳過塹壕,向敵軍縱深沖去。當他剛剛跳過一棵橫倒的大樹時,胸膛被敵人的子彈擊中,他跌倒在地上。6班副班長曾祥智看到陽廷安壯烈犧牲,高喊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班長報仇!”的口號,帶領戰(zhàn)士何德中、楊秀洲、李世明、劉漢彬奮力沖向敵人,連續(xù)奪下了敵軍七座地堡。英雄的“陽廷安班”8位戰(zhàn)士,前仆后繼共犧牲了7名。他們的犧牲換來了重大的勝利:6班和5班一起,攻克了敵軍地堡27個,打死和俘虜敵軍55名,繳獲了火炮3門,各種槍支59支。“陽廷安班”的英雄壯舉深深震撼了各參戰(zhàn)部隊。正在前線指揮作戰(zhàn)的西藏軍區(qū)司令員張國華將軍親自來到該部,當他聽說此事后,眼含熱淚說:“說得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們的部隊有了這股勁頭,世界上的任何敵人膽敢來犯,我們就能堅決殲滅它?!?/p>
1963年2月,張國華奉命進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一天,張國華剛從會場出來就被告之,毛澤東點名讓他匯報邊境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的情況。毛澤東說:“張國華一直在前線,最有發(fā)言權?!苯拥酵ㄖ?,張國華精心準備了一份匯報提綱,特別提到了西藏各參戰(zhàn)部隊在戰(zhàn)前戰(zhàn)后與戰(zhàn)斗過程中保持我軍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揮我軍的政治工作優(yōu)勢,注重培養(yǎng)軍人過硬的戰(zhàn)斗精神。為此,他在匯報提綱中飽含熱情地提到了那句已在駐藏部隊中傳播開來的豪邁誓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提綱擬就后,張國華首先呈給時任軍委秘書長兼總參謀長的羅瑞卿審閱。羅瑞卿看后大為振奮,他提筆批示道:“此件看了,很好,請照此向中央工作會議匯報。”2月19日下午,匯報會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張國華進入會場前,羅瑞卿還叮囑他:“國華同志,你不要緊張。記住給主席匯報時,千萬別漏了那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不僅是你們的發(fā)明,也是我們全軍部隊的政治優(yōu)勢。”毛澤東親自主持了會議,指出今天的議題只有一個,由張國華同志匯報剛剛結束的邊境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情況。毛澤東見坐在他與劉少奇中間的張國華顯得頗為拘謹,便幽默地說:“井岡山(毛澤東對張國華的愛稱)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仗打勝了,你還緊張么子喲,今天是你唱主角嘍?!?/p>
經這么一講,大家“哄”地一下笑了,會場的氣氛頓時變得活躍起來。會上,毛澤東頻頻插話,他對參戰(zhàn)部隊的表現特別滿意。當張國華說到“我們的戰(zhàn)士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戰(zhàn)勝敵人時,毛澤東高興地肯定道:“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闭f完,他用手指了指張國華,“這是你的發(fā)明權?!?/p>
張國華連連擺手說:“不是我,發(fā)明權是我們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p>
這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得到了毛澤東的充分贊揚與首肯,同時也成為人民軍隊英勇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的見證。
在珍寶島保衛(wèi)戰(zhàn)中升華
珍寶島位于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面積0.74平方公里,歷來為中國領土,當地居民祖祖輩輩在這里從事生產活動,中國邊防軍也一直在這一地區(qū)執(zhí)行巡邏任務。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隨著中蘇關系的不斷惡化,中蘇邊界開始多事。六十年代中后期,蘇聯不斷對中國實施軍事壓力和威脅,在中蘇邊界上挑起事端,從1964年10月至1969年2月,蘇聯軍隊在中蘇邊境地區(qū)挑起各種邊境事件達4180余起。1967年后,蘇聯邊防軍開始入侵中國領土珍寶島,阻撓中國邊防巡邏隊上島巡邏,多次制造流血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巡邏官兵多人。對于蘇軍的挑釁行徑,中國邊防部隊嚴格執(zhí)行中國政府、中央軍委的指示,采取了極大的克制忍讓,但蘇聯政府對中國政府的嚴正抗議和警告置若罔聞,蘇聯邊防軍的挑釁行為毫無收斂。
1969年3月2日8時,中國邊防部隊派出巡邏分隊登島執(zhí)行巡邏任務。蘇軍發(fā)現后,立即出動70多人,分乘2輛裝甲車、1輛軍用卡車和1輛指揮車,從蘇聯境內分路向珍寶島急進,接近珍寶島后,列開戰(zhàn)斗隊形向中國邊防巡邏分隊進逼,并以一部兵力向中國邊防巡邏分隊的一個小組側后穿插。入侵蘇軍不顧中國邊防巡邏分隊向其發(fā)出的警告,突然開槍射擊,打死打傷中國邊防巡邏人員6人。中國邊防巡邏分隊被迫進行自衛(wèi)還擊。中國邊防巡邏第二小組聽到槍聲后,在班長周登國的指揮下,給側后的入侵蘇軍以沉重打擊。隨后,中國邊防巡邏分隊發(fā)起反擊,但遭到叢林中蘇軍的猛烈射擊。中國邊防戰(zhàn)士于慶陽猛然躍起,向叢林蘇軍射擊,吸引火力。蘇軍火力向他射擊,擊中他的頭部,他倒下后不久,頑強地站起,端起沖鋒槍繼續(xù)向蘇軍射擊,直至英勇犧牲。副連長陳紹光指揮一個班迂回到叢林中蘇軍側后,但一股蘇軍又從他的側后沖來,兩面夾擊他們。陳紹光一面指揮分隊英勇還擊,一面奮勇向蘇軍一個機槍火力點沖去。這時他身受重傷,仍然堅持移動到有利位置,打掉了這個火力點后,倒在了血泊中。經1個多小時激戰(zhàn),中國邊防部隊擊退了入侵珍寶島的蘇聯邊防軍。
3月15日蘇軍又先后向珍寶島發(fā)動三次進攻。凌晨,蘇軍邊防軍60余人在6輛裝甲車的掩護下,從珍寶島北端侵入。中國邊防部隊某部營長冷鵬飛奉命帶領一個加強排登島,與入侵蘇軍形成對峙。8時許,蘇軍發(fā)起攻擊,冷營長沉著指揮,堅守有利地形,指揮部分兵力分割蘇軍,經1個小時激戰(zhàn),打退了蘇軍的第一次進攻。9時46分,蘇聯邊防軍在炮火掩護下,出動6輛坦克5輛裝甲車向珍寶島接近,從南北兩側發(fā)起攻擊,并以密集火力封鎖江叉,攔阻中國邊防部隊登島支援。堅守在2號陣地上的無坐力炮班班長楊林,占領有利地形阻擊蘇軍,待蘇軍坦克駛近到只有10余米遠時,他接連投出5枚手雷,打亂蘇軍隊形,使其一輛坦克闖入雷區(qū)被炸壞。楊林帶兩個炮班機動射擊,他連續(xù)擊中3輛裝甲車,但他自己也不幸被蘇軍坦克炮火擊中壯烈犧牲。蘇軍的第二次進攻又被打退了。13時35分,蘇軍邊防軍縱深炮火猛烈襲擊中國防御陣地,正面達10公里,縱深約7公里。炮擊2小時后,蘇軍100余人在10輛坦克和14輛裝甲車掩護下,發(fā)起第三次進攻。守島的中國邊防部隊分割其步兵與裝甲車、坦克的聯系,與蘇軍近戰(zhàn),減弱其火力?;鸺彩秩A玉杰越打越勇,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甩掉棉衣和絨衣,先后擊毀擊傷蘇軍4輛裝甲車。經50多分鐘激戰(zhàn),勝利地粉碎了蘇聯邊防軍的第三次進攻。這一天,蘇軍先后出動50余輛坦克、裝甲車和100多名步兵,運用直升飛機和縱深炮火掩護,并炮擊中國境內縱深地區(qū)。中國邊防部隊同入侵蘇軍共激戰(zhàn)9個多小時,頂住了蘇聯邊防軍的6次炮火急襲,擊退了蘇聯邊防軍的3次進攻,勝利地保衛(wèi)了珍寶島。
17日,蘇聯邊防軍又出動步兵70多人,向島上敷設地雷,企圖阻止中國邊防部隊登島并拖回被中國邊防部隊擊壞滯留在江叉的一輛T-62型坦克。中國邊防部隊以炮火將其擊退,被炸壞的蘇軍坦克被中國邊防軍繳獲,成為蘇聯侵略中國領土的鐵證。
珍寶島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已經升華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激勵著中國邊防部隊在嚴寒條件下,不顧
蘇軍先進坦克、裝甲戰(zhàn)車的猛烈襲擊,用鮮血和生命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尊嚴。
在抗洪搶險和新世紀傳承
1998年,當長江、嫩江、松花江等上千里的大堤歷經一次次特大洪峰的沖擊仍然巍然矗立;當武漢、九江、哈爾濱等臨江重鎮(zhèn)送走一次次洪峰仍安然無恙;當京廣、京九等交通大動脈在暴雨的一次次襲擊下仍暢通無阻;當沿江數百萬群眾從洪浪的圍困中一次次脫險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說,這要歸功于我們有一支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英雄軍隊和武警部隊。從堅守荊江大堤到搶堵九江決口,從會戰(zhàn)武漢三鎮(zhèn)到防守洞庭湖區(qū),從保衛(wèi)大慶油田到決戰(zhàn)哈爾濱,哪里最危險,哪里任務最艱巨,哪里就有人民的子弟兵。在與洪魔鏖戰(zhàn)的日日夜夜,他們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頑強精神,樹起一道沖不垮的堤壩,巍然屹立在億萬人民心中。
在炙熱蒸人的火線上,解放軍武警官兵,總是背起最重的沙包,搬運最沉的石料,以最快的速度搶險排難。災區(qū)的百姓說,“哪里有解放軍,哪里就安全,哪里的堤壩就穩(wěn)固。”當洪浪滔天,橫流狂瀉就要決口的危急時刻,我們的戰(zhàn)士踏洪浪,迎激流,挽起臂膀,拉起人墻,以氣壯山河的英雄豪情,以“人與大堤共存亡”的莊嚴承諾,奏響了一曲豪邁的生命交響樂。
在驚心動魄的九江大堤保衛(wèi)戰(zhàn)中,5000多官兵連續(xù)作戰(zhàn)5天5夜,硬是用血肉之軀筑起一座堅固的長堤。在荊江大堤,在洞庭湖畔,英雄的官兵們總是拼搏在最危急、最險要的抗洪前沿。當洪流瘋狂地吞噬民宅,威脅人民生命的危難關頭,是我們的官兵跳進洪水,把幼小的兒童舉過頭頂,把老大娘舉過頭頂,把老大伯舉過頭頂……面對生與死的抉擇,高建成、楊德文、葉華林等抗洪英雄,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把死亡危難留給了自己,他們用赤誠、奉獻、犧牲壘起一道對人民無比忠貞的鐵壁銅墻。
在受到洪水威脅和襲擊的各個地區(qū),人民群眾在驚濤駭浪面前沒有驚惶失措,在失去家園和親人的時刻沒有悲觀消沉,他們忍著悲痛更加斗志昂揚地迎戰(zhàn)洪水。兒子犧牲了,父親沖上來;丈夫殉職了,妻子頂上去。他們舍小家保大家,舍局部保全局,表現出很高的思想覺悟和高尚的情操。全國人民心系災區(qū),情系災區(qū),發(fā)揚中華民族團結友愛、互助互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無私地大力支持第一線軍民。從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到系著紅領巾的孩子,從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到各級干部,12億人民團結得像一個人。中國大地上涌動起全民族同心同德、團結戰(zhàn)斗的澎湃熱潮,繪就了全民族萬眾一心戰(zhàn)勝洪澇災害的壯麗畫卷。
蒼茫天宇,人類看來似乎很渺小。但一旦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培育、武裝起來,就足以迸發(fā)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力量。“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代代相傳,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有了這種精神與力量,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在戰(zhàn)勝這場史所罕見的特大洪災中,廣大軍民正是發(fā)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才保衛(wèi)了改革開放的成果和千百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并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為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動力,展示了中國人民不可戰(zhàn)勝的偉大精神力量。
責任編輯鐘海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