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 爐
西漢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權(quán),建立新朝。王莽字巨君。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侄。其早年折節(jié)恭儉,勤奮博學,奉孝老母,養(yǎng)寡嫂、護兄子,以孝悌德行著稱。但而后其所為,才讓歷史看明白,巨奸常以善面示人,“畫皮”此說既可為之寫照。新朝夾與兩漢之間,存世僅14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短命王朝。王莽在政治上是個徹底的失敗者,其將遼闊廣袤的漢國土上的經(jīng)濟搞得一團糟。改官制、改區(qū)劃使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又對邊境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發(fā)動戰(zhàn)爭,賦役繁重,法令苛嚴,暴斂橫征。其執(zhí)政14年間,竟四次托古而改革幣制,實行極其復雜的貨幣體系,以利于其大肆斂財,這給社會經(jīng)濟造成極度的混亂,而民生匱乏,其結(jié)果自然直接導致新朝的滅亡。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被長安義軍殺于未央宮中,首級傳送給時在南陽的更始帝劉玄,玄將王莽的頭懸掛于宛城街市上示眾。這顆頭后被收藏于宮禁之中達270多年,至晉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閏月庚寅,武庫大火而焚毀。與其同毀的有“孔子屐”,還有開大漢江山帝祚的高祖劉邦所使的“斷白蛇劍”,歷史一種宿命的巧合。
王莽篡奪政權(quán)后,其政治失敗是可以肯定的。他在貨幣問題上托古改制,進行了四次大的幣制變動,先后發(fā)行了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錢貨六品、金貨一品、銀貨二品、龜貨四品、貝貨五品、布貨十品)共二十八品。拋開其它單言王莽制錢,我們不得不驚嘆其俊美精良,莽錢字體采用極為雋永秀麗的垂針篆體,鑄工潔凈規(guī)整,幣材精純,其在工藝和貨幣裝飾上達到了中國古代鑄幣技術(shù)的巔峰,也難怪其由此而博得“錢絕”之名,后人更譽其為“古今鑄錢第一把交椅”。
莽錢種類繁多,除開其中最珍罕的品種“金匱國寶直萬”。還有一枚工藝特殊,歷來多有文人騷客詠吟,史料多載述的精品,“一刀平五千”,也叫“金錯刀”,“錯金刀”(圖1、2)。其環(huán)如錢,身形如刀,環(huán)面穿上下“一刀”二字,陰文、篆書,加用黃金錯平,身面“平五千”三字,陽文篆書。整體精美絕倫,為中國古代貨幣“錯金”裝飾中的孤例,歷來倍受藏家珍愛。漢代天文學家、科學家張衡曾兩度出任太史令,永和初年年近60歲時,又出任河間相。當時,世風日下,弊政甚多,百姓怨沸。張衡法治嚴明,著力打擊那些地方豪強劣紳。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來此“金錯刀”,進行賄賂。然而,張衡不為金錢所誘惑,他憤然拒收“金錯刀”,堅持“法治不失志”,這些地方豪強劣紳陰謀徹底破產(chǎn)??ぶ杏纱硕C然,民風大正,百姓安居樂業(yè)。詩仙李白在《敘舊贈江陽宰陸調(diào)》中也有“一諾許他人,千金雙錯刀”句。這皆可看出,志氣、信用是金錢所不能比擬的,錢也并非是萬能的!
“錯金”是中國古代一種傳統(tǒng)的裝飾工藝,青銅器上錯金、錯銀,古代叫金錯(圖3)、銀錯,西漢桓寬的《鹽鐵論·散不足》記載“金錯蜀杯”。《漢書·食貨志》記載:“錯刀以黃金錯其文”。西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司馬彪《后漢書·輿服志》:“佩刀……諸侯王黃金錯”。謝承《后漢書》:“詒賜應奉金錯把刀”。曹操《上雜物疏》:“御物有尺二寸金錯鐵鏡一枚,皇后雜物用純銀錯七寸鐵鏡四枚,皇太子雜純銀錯七寸鐵鏡四枚”。秦漢古籍所記古代金銀錯器物都不稱“錯金銀”,所以今天學界多遵古稱,而謂“金錯、銀錯”。金銀錯屬于一種精細工藝,它的出現(xiàn)比較晚,是在青銅工藝發(fā)展了一千多年以后,至春秋中晚期才興盛發(fā)展起來的,在戰(zhàn)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增多,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廣泛流行,多用于特殊裝飾,經(jīng)此裝飾的青銅制品,無異于錦上添花。漢代是我國金銀錯工藝最盛行的年代,所以大量的文字記載也都多見于漢代書冊上。關(guān)于“錯”的含意,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云:“錯,金涂也,從金,聲”。許慎所處是金銀錯最流行的時代,所以他的注解相對而言也應是最中肯的。不過有一點我們要明白,那就是許慎的描述或多或少還略顯籠統(tǒng)。在實際情況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有金涂、嵌裝飾的都可稱為“錯金”。中國古代在青銅器上加金銀圖案紋飾的方法,就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主要是“鑲嵌法”、“涂畫法”這二種。就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和傳世遺存的我國古代金銀錯青銅器中,最常見的多是采用鑲嵌的裝飾方法,此工藝又叫“鏤金裝飾法”。其制作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范,在母范中預刻凹槽,以便器物鑄成后,在凹槽內(nèi)嵌金銀。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后,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修整,精細的無法通過鑄造完成的細微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后根據(jù)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第三步是鑲嵌,將金、銀(也有銅或松石其它材質(zhì))加入膠劑嵌入凹槽中。第四步是磨錯,金絲或金片(其它材質(zhì))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會凹突不平,要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最后整理拋光。 至于“涂畫法”,工藝處理近似于鎏金,不過金飾如箔狀,要明顯的厚于鎏金,在此不做贅述。
以刀形為幣,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的北方地區(qū)。司馬遷釋說:“刀者,錢也,以其形如刀,故曰‘刀?!钡妒怯晒糯环N叫做“削”(圖4)的青銅工具演進而來的。這種銅削原本是當時的文房用具,在漢以前,中國文字的書寫記錄一般都是在木、竹簡上。遇有書寫錯漏,不能向今天這樣涂改,這時候就用到了“削刀”,將錯誤的文字削剮去,露出凈竹地重寫。就文字學的“象形”而言,很容易從“冊”、“典”此類字符的早期形態(tài)中,看出當時中國文字載體的模樣?!皟浴保▓D5)是用皮繩捆編在一起的整卷的條裝木、竹書簡。“典”(圖6)是捆編在一起的整卷的條裝木、竹書簡,被放置在案幾上。這些文字無疑是活的圖畫,歷史的再現(xiàn)。所以在木、竹簡書寫中就需要大量用到“削刀”,它分削身和削柄兩部分,削身有裂溝,削柄有環(huán),以便于隨身攜帶系掛。初期的刀幣和“削”非常相似,主要流通于黃河流域華北平原東部的齊國,也就是我們常言的“孔子故里”。能使用一種文具為貨幣,這也隱喻和昭示了,文化在此地的重要性,儒學宗主,不出于它處,而現(xiàn)于此,單看這以“削”為幣,也就不奇怪了!此類刀形幣后來發(fā)展到燕、趙等國。其種類很多,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齊國鑄行)、“針首刀”、“尖首刀”、“回首刀”和“明刀”(燕國鑄行,也有人釋為“易”字或是“晏”字。)等等。
燕國的文字因被始皇平六合,蕩天下,“書同文”而統(tǒng)一掉了,籍典書冊焚毀殆盡,所以其刀幣上的文字很難考釋。歷史有時又如同是一出戲,巧合于現(xiàn)實宛如冥冥的安排?!帮L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太子丹收買義士荊柯刺殺秦王,從趙國徐夫人處購買那把很有名的徐夫人匕首,用的只怕就有這樣的刀幣。從文具而貨幣,由刀形貨幣而購利刃,斯文中連帶著血腥殺戮,無形的巧合中隱含著必然。公元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了幣制,廢止刀幣、布幣等的流通,一出戲的大幕緩緩垂下,另一出戲的大幕又緩緩拉開。站在路邊驚嘆始皇車輿氣派的沛郡人一個芝麻大的泗水亭長,由一股男人血性的沖動“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而卷入歷史的洪流,成就一代偉業(yè)。200年后,山河崩裂,龍袍易主,王莽蚯蚓變“真龍”。改元改制,托古換天,秦始皇廢止的刀幣、布幣等,重鑄新樣流通。一把通長7厘米左右,厚0.35厘米,環(huán)徑2.7厘米,穿徑0.7厘米,重約25一40克上下的刀幣,加用黃金工藝錯嵌“一刀”兩個字,就要“平五千”?這“平五千”的意思就是值五銖錢五千枚。老百姓手中五千枚五銖錢被這把小小的“一刀”平掉,百姓淚水蒙面,能說的恐怕只剩下“天哪……???”。不否認“一刀平五千”的藝術(shù)和精絕的工藝價值,但在當時社會的狀況下,它那離奇可恨的幣值,讓天下所有百姓的淚水都無法填滿那小小的穿孔。那沒有刃的刀首,一樣鋒利的劃過百姓的身軀,粘滿蒼生的鮮血。歷史是一面鏡子,這遺存至今的,遍布斑駁銹蝕,但仍黃金閃爍的古刀,也在低吟:“我本是冰涼的,我本是無力的,狂妄的人!讓我炙熱,讓我嗜血!”。我們今日手拿它,閉目冥受也會感覺到燙。這使我想到一句古諺:“窮只一穴,埋卻古今豪杰。錢有二戈,殺盡天下英雄”?!板X”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稱為“泉”,意思是源源不斷,流通無盡。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通貨”,就是“錢”的古意。而“錢”字,是秦漢以后的一個形聲字,“錢”的讀音是衍自于兩戈相擊而發(fā)出的“鏹…鏹…”聲,從金。所以“錢”是殺人的利刃長戈,會傷人,也會自殘。善用它則利人利己,濫用它則害人害己。但最可怕的是不要讓自己淪為“磨推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