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yè)的發(fā)展像培育一棵樹苗成長而慢慢覆蓋整個森林的過程。而中國,也許就是這樣一棵小樹苗?!?/p>
豐田可往,吾亦可往!
2004年12月16日傍晚,安徽蕪湖,奇瑞汽車總部。奇瑞汽車出口美國的第一筆合同終于落定——2007年,奇瑞將向美國市場出口25萬輛、五種型號的汽車。奇瑞(Chery)CEO尹同耀與來自美國底特律Visionary 汽車集團 的CEO Malcolm Bricklin同時站了起來,端起了面前的紅酒,“干杯!我希望奇瑞這只年輕的老虎能成為第二個豐田!”這位65歲的美國人充滿野心地說道。
一方以降低30%的價格,意在目前本土錯綜復雜的環(huán)境中取得更多的利潤,另一方借此可以打進夢寐以求的美國市場,這份合同看上去確是一個雙贏的部署。
然而,暫時拋開兩家公司的如意算盤,美國媒體則認為:勸說那些購買中國絲綢、鞋子以及電子小產品的歐美消費者購買中國制造的汽車,簡直是一個“信任的飛躍”。但“這和那些韓國和日本品牌第一次登陸美國時的情形是一樣的”。
美國底特律某汽車企業(yè)的一名技術執(zhí)行官則顯得更加樂觀:“美國汽車業(yè)在自家的后院里正面對著來自豐田等這樣的韓國、日本汽車制造企業(yè)的直接威脅,為什么中國企業(yè)不能做同樣的事情呢?”
拉力賽戰(zhàn)略成就本田
“我們必須像生產打火機那樣生產汽車!” 李書?!嘋EO,在不久前的一次行業(yè)研討會上出語驚人。據(jù)說,李書福計劃在海外銷售其2/3的吉利汽車,然而何時能實現(xiàn)還是未知數(shù)。其實,“汽車行業(yè)的發(fā)展像培育一棵樹苗成長而慢慢覆蓋整個森林的過程。而中國,也許就是這樣一棵樹苗?!钡滋芈傻囊晃环治黾疫@樣說道。2004年,奇瑞向非洲和中東出口了5萬輛汽車,而現(xiàn)在正轉向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
就目前國內外媒體的報道來看,奇瑞出口整車的計劃還沒有涉及與美國企業(yè)合作建廠、招募員工等具體策略。這與出口汽車零配件到全球每一個角落的“世界工廠”模式完全不同。雖然美國業(yè)內人士認為中國人極富有野心,但根據(jù)他們的分析,目前中國汽車制造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中國企業(yè)能復制的只有表面,而內部的技術,比如發(fā)動機,卻無法得到?!?/p>
日本汽車制造企業(yè)本田 (Honda) 在最初籌劃美國市場的時候,同樣也遇到了產品質量的信任危機。更棘手的是,當時市場的需求還不足以支持本田在美國建立工廠。然而,本田聰明地選擇了先建立摩托車工廠來試探美國市場這池水的深淺。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本田的戰(zhàn)略之一是爭取在摩托車國際比賽中獲得最佳戰(zhàn)績,由此來提高自己的市場和技術威望。60年代,本田迅速轉向了汽車的研發(fā),在方程式汽車拉力賽中又是連拔頭籌。于是,技術高質量的優(yōu)勢逐漸取得了消費者的信任。然而,本田在美國的汽車產量始終增長緩慢,直到1982年,本田才建立了第一個在美國本土制造日本品牌汽車的工廠。
實際上,參加汽車拉力賽的戰(zhàn)略不僅幫助本田在銷售和技術方面得到實惠,而且本田將競技比賽的精髓融進了企業(yè)管理哲學之中。對于企業(yè)來說,競技比賽的任務就是快速完成目標,而汽車市場的競爭就是一場拉力賽。
豐田海外雇工的標準
當本田在爭論是否讓它的美籍員工穿著與日籍雇員同樣的制服、努力培訓日本員工的英文以促進有效溝通的時候,豐田(Toyota)也在探索著自己的國際化管理方式,這既不是日本式,也不是美國式。
豐田汽車,這個目前世界第二大汽車制造企業(yè),在19世紀60年代開始艱難登陸美國市場。“如果10年前,你問豐田能否取得像今天這樣在美國市場的成功,絕大多數(shù)人一定會表示懷疑?!必S田人曾這樣評價自己?!敦S田方式》一書的作者Jeffrey Liker曾說:“豐田方式就是企業(yè)哲學,以及它雇傭那些能夠表達企業(yè)哲學的員工?!?/p>
1984年,豐田在北美雇傭了2500名員工,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剛剛走出學校的學生,工作經驗很有限。在解釋雇傭他們的原因時,當時一位豐田高管說:這是為了企業(yè)能夠迅速地培訓新雇員接受豐田自己的方式,而不必去花力氣去掉他們從前的企業(yè)行為?!拔覀冞x擇那些我們認為是開放、靈活并且有愿望適應豐田的員工。”
那些從試用期中表現(xiàn)出管理能力的雇員,豐田對他們進行了第二次內部面試。當招聘了美國當?shù)氐墓芾碚咧螅S田的管理人員就開始了慢慢使美籍員工理解豐田管理哲學的階段,從面對面的培訓,到自我感覺、發(fā)現(xiàn)。豐田認為這是使美國人能融合到自己企業(yè)中極為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汽車制造的最佳方式?正處于成長最初階段的中國企業(yè),也許能從本田、豐田打拼美國市場的“秘密”中得到些許經驗。然而,正如《豐田方式》作者說的那樣:借鑒“豐田方式可以被應用到任何一個企業(yè),但企業(yè)不用去完全模仿豐田方式來達到最終目標”。
豐田汽車也沒有像它的其它競爭對手那樣,完全復制福特(Ford)的方法,而是發(fā)展了自己獨特的產品組裝、制造流程、管理方法。
小心堆滿倉庫的汽車!
據(jù)CNN公布的數(shù)據(jù):在2003年呈雙倍增長后,2004年中國本土的汽車銷量開始剎車,2004年15%的增長幅度預測在2005年將又有所下降。與此同時,就有外國媒體認為:中國汽車產業(yè)將處于供大于求的恐懼之中。如果在2010年,中國仍不能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市場的話,中國將會突然發(fā)現(xiàn)數(shù)以百萬輛銷售不出去的汽車!
另外,根據(jù)記者對英國等汽車業(yè)較成熟國家的分析來看,其汽車企業(yè)目前面對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巨大的庫存積壓。為此,企業(yè)被迫靠關閉制造車間、解雇職員、政府采取措施刺激市場競爭、企業(yè)到國外謀求市場等等一系列的反應來應對。而中國汽車企業(yè)在剛剛學步的階段,就不得不面對本土市場競爭和國際化雙重難題。
“如果你已經具備了這些能力,那就必須考慮走出國門。更何況,這是一條所有中國企業(yè)不得不面對的路徑,汽車業(yè)當然沒有例外!” 《福布斯》分析道。對于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的中國汽車企業(yè),需要有條件地借鑒日本、韓國汽車業(yè)國際化的經驗,像當初豐田創(chuàng)造“豐田方式”、福特改革“福特方式”一樣,創(chuàng)造出我們自己的“中國方式”。當然,也別忘記,關鍵的一點是——時間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