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著名的音樂家叫做公明儀,他的七弦琴彈得非常好。有一天,公明儀看到一頭牛在吃草,便解下身上背著的七弦琴,為這頭牛彈了一支曲子。公明儀彈得很投入,樂曲也特別地悅耳動聽。但是,那頭牛似乎什么都沒有聽見,一直埋頭吃草。公明儀明白了,這支曲子太高雅,牛聽不懂。于是,他又換了幾支曲子。他用琴聲模仿牛犢的叫聲、鞭子啪啪的響聲。這回牛好像聽懂了,睜大眼睛,盯著公明儀的手和琴。后來人們根據(jù)這個故事總結出了“對牛彈琴”的成語,用來比喻和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和外行人講內行話?,F(xiàn)在,也用來譏(jī)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