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西廂記筆筒
筆者在深入市郊農(nóng)村收集藏品時,偶爾在一古老村莊的一戶四合院家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竹雕西廂記筆筒(見圖)。由于設(shè)計獨特,雕刻精美,令人愛不釋手。
這一用竹雕成的西廂記筆筒,口沿為花瓣形。高17.8厘米,徑12.8厘米,周長40.2厘米,其中雕刻西廂記圖案的長度為24.8厘米,約占周長的60%。圖案采用淺雕、深雕和透雕三種技法,層次分明,布局合理。圖案內(nèi)容是:在高高的垂楊柳下,有一座飛檐聳立的西廂,張珙、崔鶯鶯和紅娘,正在西廂廊下幽會。這二個人的神態(tài)各異,生動傳神:張珙手執(zhí)折扇,是一文靜書生,崔鶯鶯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紅娘手捧茶具,活潑爽朗。從而,組成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麗圖畫。其中:垂楊柳和飛檐、屋面為淺雕;張珙、崔鶯鶯和紅娘為深雕;窗格、廊柱和樹、房之間的空隙為透雕,相互對比鮮明,有很強烈的立體感。
《四廂記》是元代雜劇中最為杰出的經(jīng)典,為王實甫所著,故事取自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耳L鶯傳》原題《傳奇》,載于《異聞錄》。宋代《太平廣記》收錄時,改作《鶯鶯傳》;又因其中有賦《會真詩》的內(nèi)容,亦稱《會真記》。故事大意為:唐代洛陽書生張珙,赴長安應(yīng)試,經(jīng)蒲州,入居古剎普救寺,遇崔相國之女鶯鶯,傳書遞簡,穿針引線,智斗崔夫人,最后相偕出走,演繹了一段“天下人終成眷屬”的佳話。長期以來,《西廂記》不僅改編成各種戲劇演出,而且被繪成年畫、國畫、連環(huán)畫廣為傳播。
從該竹雕兩廂記筆筒的雕刻工藝、精美程度和包漿來看,為近代作品。如今保存基本完好,可惜的是足底有細小裂紋。
象牙雕青龍吐珠小楷筆
筆者從民間收集到一支象牙雕青龍吐珠小楷筆(見圖),堪稱筆中之珍品。
在文房用具中,筆與墨、紙、硯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筆一般由三部分組成:筆桿、筆頭、筆套,大一些的筆則無筆套。筆頭以羊毫、狼毫、兔毫、鼠毫、貓毫、豹毫、熊毫、狗毫、貂毫、鵝毫等制作,也有用人須(胡須)和胎毛(頭發(fā))制作的。筆桿、筆套的材料,通常是竹、木,少數(shù)的為玉、銅,用象牙作筆桿、筆套的極為罕見。特別是禁止捕殺大象和禁止象牙交易以后,再也無法見到,
這支象牙雕青龍葉珠小楷筆,圓形筆桿,長15.8厘米,徑0.8厘米。它的最上端1.5厘米,被雕成葫蘆形,并穿入一根線繩的兩頭,形成一個扣,可供懸掛之用;它的中間偏上,采用陰刻和彩繪相結(jié)合的技法,雕了一頭口吐火珠的“大清龍”,龍身加繪深綠色,火珠加繪大紅色;在龍頭的上方,雕刻了“青龍吐珠”四個深綠色的行書字和兩方小至辨別不清字跡的紅色印章。它的下端,被雕成一個空洞,可以安裝筆頭。筆套也用象牙制作,圓形,長4.4厘米,被用來套筆頭的端,也雕成了一個空洞,深4.1厘米,洞口口徑0.8厘米,向內(nèi)口徑縮小到0.6厘米,可將筆頭方便地插入。筆頭插入筆套后,筆桿、筆套的全長為19.6厘米,重16.5克。筆頭用黃鼠狼毛制成,長2.1厘米,是一支狼毫筆。
據(jù)分析,這支象牙雕青龍吐珠小楷筆,產(chǎn)于清朝來年或稍晚,產(chǎn)地可能是廣東一帶。
(責編: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