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氣象資料統(tǒng)計: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7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日平均氣溫大都在32攝氏度以上,最高氣溫甚至可高達35攝氏度~38攝氏度。通常,當氣溫高出35攝氏度時,氣象和醫(yī)療部門都會發(fā)出相應的高溫警報,以提醒公眾注意防暑降溫??墒?,夏季的養(yǎng)生保健還不止于此,尚有許多重要方面應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多方防暑
夏季最大的特點就是高溫,但有時氣象預報中的溫度指標并不高,卻依舊令人難以忍受,這是因為環(huán)境濕度高、通風條件差等緣故,因而,養(yǎng)生保健除了必須及時注意氣溫的變化之外,還要密切了解周圍環(huán)境中的濕度、光照、風速以及勞動者的工作強度,個人的身體素質、飲食營養(yǎng)狀況等,做到有針對性的防護。如上午11點~下午2點時段,因光照強烈、地面熱量不易散發(fā),就應盡量減少外出;若是在室外工作,則更應備好遮陽傘、太陽鏡、太陽帽等,以減輕陽光的輻射。年老體弱、慢性病患者,因自身的體溫調節(jié)功能較弱,因此,居室內的溫度并不一定要降得很低,重點是加強通風,以控制過高的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另外,還要勤洗澡、勤換衣,這樣可保持皮膚的干燥與清潔,有利于體內熱量的散發(fā)。
多補充水
氣候炎熱時,人體為了散熱,汗液的分泌量比較大,很容易造成體內津液的流失,所以,此時應多飲水、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瓜果不僅能清熱解暑、消煩止渴,而且可以給機體補充豐富的水、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yǎng)物質,對夏季人體的防病保健十分有益。
在暑氣逼人的夏季飲上一杯熱茶,其防暑降溫的功效絲毫不亞于冷飲與空調,因為熱茶除了能提神開胃,還可促進汗液的分泌,從而起到散熱降溫的作用,同時,茶中含有的無機鹽、維生素、茶堿、糖、有機酸等成分,還能有效地改善人體的新陳代謝。大量出汗時,高血壓、心臟病、腎炎水腫等患者應適當增加鹽分的攝入,以維持體內鈉、鉀等電解質的平衡,同時還可以提高胃酸的濃度,增強機體的消化功能,促進人的食欲。
睡個好覺
夏季烈日當空/赤地千里,氣候異常悶熱,再加上晝長夜短,人的神經較為興奮和煩躁,常常難以迅速入睡或進入沉睡狀態(tài)。中醫(yī)認為:夏三月須早臥早起,千萬不要經常熬夜工作或游玩,一則良好的休息與睡眠能保存和積蓄體力,二則適當早起進行一些體育運動,可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夏季人們一般都醒得比較早,從早晨起床至中午進餐,大約要經歷6個~7個小時,因而中午這段時間的身體最容易出現(xiàn)疲乏,如有條件者可午睡1小時,這對于養(yǎng)生保健,特別是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都能獲益匪淺。
提防著涼
7月氣候十分炎熱,此時人們特別喜愛涼爽,不是空調就是電扇,總是試圖將氣溫調得低一點,有些人甚至夜間露宿于室外;所進的飲食中也時常貪圖生涼,冷飲不斷。這里要提清注意:因氣候炎熱時人體的腠理開啟,表衛(wèi)機能較薄弱,若過度貪涼,就很易遭受風寒侵襲,誘發(fā)上呼吸道感染等疾??;食用生冷食品時,如果衛(wèi)生質量不佳、清潔消毒不嚴、儲存保管不當,往往就會導致病從口入,引發(fā)菌痢等急性消化道傳染病。另外,不能為了涼爽舒適而妨礙健康,若人為地將室內溫度調得過低,會造成室內外溫差增大,刺激人的心腦血管,使得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等病癥的發(fā)病機會明顯增高,即便在指汗如雨的盛夏,居室內以及食物的溫度也不宜太低。洗浴時,應先將汗液擦干,待體表溫度降低后,再沖涼清洗,以免冷熱刺激過度,導致血管過度收縮。
冬病夏治
中醫(yī)學有“冬病夏治”的傳統(tǒng),也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所謂的氣象療法。中醫(yī)認為:對于多發(fā)生于冬季,或與寒冷刺激因素有關的疾病,其發(fā)病原因主要是體內陽氣虛虧、陰寒沉積,若能利用夏季時的陽氣最盛、炎熱高溫時節(jié)進行調治,便可驅寒壯陽,常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療效。如一些慢性咳嗽、哮喘、泄瀉病癥,通過“冬病夏治”,可以大大增加機體的免疫力,使來日疾病少發(fā)或不發(fā)。臨床上常用的方法,有針灸和藥食進補。不少人有一鐘誤解,以為進補多在冬季。其實不然,盛夏人體多汗、氣隨汗脫,所以,暑天高溫不僅傷津且易泄氣,故這一時節(jié)也是進補調理身體的最佳時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