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一般是指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半個月時間。從古至今,春節(jié)都是我國最大、最隆重的節(jié)日。在此期間,人們互相拜年祝賀,增添友好感情,有的則要看望親戚朋友,贈送禮品和年貨,有的則要相互請客吃飯,名為“年節(jié)酒”。
春節(jié)的前夜是除夕,古稱“歲除”或“逐除”,意思是舊年至此夕而除,明天就更換了新歲。除夕的飲食習俗,北方和南方不盡相同。北方人以餃子為美味,有水餃、蒸餃等,在除夕子時食用,取“更歲交子”的意思。為討吉利,有的在餃子中放些糖塊,意味來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餃子里放一枚“制錢”,吃到有制錢的餃子,意味著財運亨通。
在南方,人們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魚、肉、蛋、菜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團子”、“圓子”即湯圓,取“全家團圓”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產(chǎn)和生活“年年高”之意。
吃年夜飯之前,舊時一般還先要祭祖,將食物分出少許,獻給祖先,以示紀念。午夜鐘聲一響,辭歲禮開始,全家向祖先靈位行禮致敬,子女們依長幼之序向長輩行禮辭歲。小輩可從長輩那里收到“壓歲錢”即“押祟錢”,寓意鎮(zhèn)壓“邪祟”。
正月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相互祝福。早餐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等,幾乎全國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與“年”字諧音,而“年”字本來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F(xiàn)在已通稱年糕了。吃罷早飯,人們穿上新裝,到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家去拜年,預祝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每家都會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這一天,人們吃的大多是節(jié)前準備好的食物,即取其“有余”之意。北方大多吃饅頭,南方還是以米飯為主。
除了以上禮儀習俗外,各地、各民族還以自己地區(qū)獨特的風味食品慶祝春節(jié),增加了春節(jié)的熱烈氣氛。
臺灣人歡度春節(jié)要吃新鮮西瓜,以慶賀新年新歲。全家人圍爐聚餐,品嘗水酒和菜肴。菜肴大多取名吉利,如蘿卜叫“菜頭”,寓意為“彩頭”;“雞”是閩南語“家”的諧音,隱寓為“食雞起家”;還有一種莖與葉子較長的“長年菜”,表示長生不老等。
湖北部分地區(qū)流行“壓甑飯”。當?shù)鼐用駨霓r(nóng)歷正月初一起,數(shù)天內(nèi)不做生米飯,謂之吃存有余。由于是除夕這天各家煮好的夠幾天吃的飯,俗稱“壓甑飯”。
四川西部一帶,正月初一,按習俗每家都要吃一頓面條,謂之“吃長壽面”。相傳漢東方朔云,彭祖壽長,活到八百,因是臉長之故?!澳槨币喾Q“面”,“臉長”可稱“面長”,因此吃長條面寓意人長壽。民間走訪親友,還多以掛面為饋贈禮物。
浙江西部地區(qū),每年正月初一,各家都準備豐盛的茶點,如花生、核桃、榧子、瓜子、炒米糖、冰米糖等,依次邀請親友或鄰里到家飲茶,以增進友誼,加強團結,稱之為“請大年”。
侗族,大年初一必吃魚。這天清早他們從池塘里捕幾條又大又鮮的鯉魚,或煎、或炸、或燒、或燉,制成不同風味的菜肴,配上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春節(jié)吃魚,預示新的一年吉慶有魚(余),五谷豐登,余錢余糧。
達斡爾族的男女青年,在大年初一早上梳洗打扮完畢,先向長輩行禮、請安、敬酒,然后逐戶拜年。而每家都備有年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著吃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云南地區(qū)的壯族婦女,在初一清晨,身著新衣、鞋,到河渠挑水回家,手里拖著象征牛、馬、豬、羊、狗、貓的石頭,口里模仿著六畜叫聲,寓意來年“六畜興旺”。到家后將新水加紅糖、竹葉、蔥花、生姜,煮沸后,讓全家和客人品嘗,象征吉祥,相信喝了會使人聰明伶俐。
云南鶴慶地區(qū)的白族人,在節(jié)日里有去野外汲河水的習慣,稱“汲春水”。初一那天全天吃米糕,稱“吃熟年”。
海南島的黎族,除夕早上,男人宰豬、雞,婦女蒸年糕、煮年飯(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壓年米,傍晚擺設祭品,祀拜祖宗,祭畢吃年飯、喝年酒。新年初一閉門守家。早上給牛欄、豬圈、雞窩等處送年糕。
云南麗江等地的納西族人,在初一這天吃素拜祖墳。節(jié)日期間各家還用大米豬肉喂狗,因為傳說五谷是狗帶來的。
貴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區(qū)的仡佬族人,春節(jié)時要釀酒、殺豬、宰雞、做豆腐和糍粑等,并用幾升糯米或糯苞谷做一大糍粑供奉祖先,并在三天之內(nèi)不許動,以紀念祖先當初開荒辟草的艱辛。
多姿多彩的春節(jié)飲食文化活動,不僅改善了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增進了友誼,也增添了節(jié)日的熱烈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