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為百合科蔥屬植物。鱗莖叫蒜頭,莖葉叫青蒜,花莖叫蒜苗。習慣上,人們平時所說的“大蒜”,是指蒜頭而言。它原產(chǎn)地在西亞和中亞,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把大蒜帶回國安家落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當人類第一次嘗到大蒜味道的時候,便一直認為這辛辣的植物與眾不同,而且它在人類的歷史上也立過“奇功”。相傳古時有個城鎮(zhèn)發(fā)生了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大瘟疫,死亡的人數(shù)以萬計。在疫區(qū)里,惟有一家人幸免于難,原來是他們躲藏在貯存有大蒜的地窖里,是大蒜救了這一家人的性命。又相傳一位醫(yī)生看見某地人們經(jīng)常飲用蛇浮游池塘的污水,但并不生病。經(jīng)過調(diào)查了解才發(fā)現(xiàn)人們在喝了水之后,即生吃大蒜,是大蒜免除了其腸道疾病。在中世紀,歐洲傳染病大流行,許多人因為食用了大蒜而沒有被傳染。前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藥品極度缺乏,軍醫(yī)就用大蒜汁和蒸汽療傷,挽救了不少紅軍戰(zhàn)士的生命。二次大戰(zhàn)之后的日本,物資匱乏,不少家庭曾用煨大蒜和大蒜酒來補充和調(diào)節(jié)人們的營養(yǎng),增強了體弱者的抗病力。
我國應用大蒜防治疾病的歷史也很悠久,《名醫(yī)別錄》就有大蒜入藥的記載。從宋代的《本草衍義》到明代的《本草綱目》等古藥志,對大蒜的性味、功用、主治等也都有詳細記述?!侗静菥V目》說:“胡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癰腫,化癥積肉食?!弊鎳t(yī)學認為,大蒜性味辛溫,入脾、胃、肺經(jīng),有行滯氣、暖脾胃、消癥積、解毒殺蟲等功效,可治飲食積滯、脘腹冷痛、水腫脹滿、泄瀉、瘧疾、癰疽腫毒。大蒜所含的大蒜素是一種抗菌譜廣、毒性低的“植物抗生素”,而且大蒜素本身具有很強的氧化作用,能夠侵蝕和破壞細菌的蛋白質(zhì),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故常用于細菌引起的腸炎、痢疾、傷寒、霍亂、感冒、流腦、百日咳、咳嗽、哮喘等腸道和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治。
大蒜品種甚多,按鱗莖皮色不同,分為紫皮蒜和白皮蒜,以紫皮獨頭蒜為上乘。據(jù)科學分析,新鮮大蒜每100克含水分70克、糖7.2克、蛋白質(zhì)4.4克、脂肪0.3克、鈣5毫克、磷44毫克、鐵0.4毫克、維生素B10.24毫克、維生素B20.03毫克、尼克酸0.9毫克、維生素C 3毫克,此外還含有鎂及多種微量元素等,這些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成分。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大蒜集100多種藥用和保健成分于一身,其中含硫揮發(fā)物43種,硫化亞磺酸(如大蒜素)、酯類13種、氨基酸9種、肽類8種、甙類12種、酶類11種。另外,蒜氨酸是大蒜獨具的成分,當它進入血液時便成為大蒜素,這種大蒜素即使稀釋10萬倍,仍能在瞬間殺死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流感病毒等。蒜素與維生素B1結(jié)合可產(chǎn)生蒜硫胺素,具有消除疲勞、增強體力的奇效。大蒜含有的肌酸酐是參與肌肉活動不可缺少的成分,對精液的生成也有作用,可使精子數(shù)量大增,所謂吃大蒜精力旺盛即指此而言。大蒜還能促進新陳代謝,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并有降血壓、降血糖的作用,故對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糖尿病等有一定療效。大蒜外用可促進皮膚血液循環(huán),去除皮膚的老化角質(zhì)層,軟化皮膚并增強其彈性,還可防日曬、防黑色素沉積,去色斑增白。
近年來國內(nèi)外研究證明,大蒜可阻斷亞硝胺類致癌物在體內(nèi)的合成。到目前為止,其防癌效果在40多種蔬菜、水果中,按金字塔排列,大蒜位于塔頂。在100多種成分中,其中幾十種成分都有單獨的抗癌作用。如大蒜中的某些物質(zhì)能聚集人體內(nèi)的重金屬,將它們排出體外。尤其是微量元素硒,能殺死癌細胞,降低癌癥發(fā)病率。
大蒜對防病治病雖有如此功能,但絕不是吃得越多越好。過多生吃大蒜,易動火,耗血,影響視力,對胃腸道也有刺激作用。所以,陰虛火旺,患有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腎炎、心臟病和便秘者不宜多吃。由于大蒜有較強的殺傷力,在殺死腸內(nèi)致病菌的同時,也會把腸內(nèi)的有益菌殺死,引起維生素B2缺乏癥,易患口角炎、舌炎、口唇炎等皮膚病。因此,專家建議,每日吃3~4瓣蒜較科學,但不能空腹食用,也不可與蜂蜜同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