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jìn)黔東南,你會感到空間在轉(zhuǎn)移,時光在倒流。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淀,使這里還保存著唐代發(fā)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筑,魏晉遺風(fēng)。
黔東南的民族服飾獨(dú)特而美麗,不僅不同民族各不相同,同一民族不同支系也各不相同,文化底蘊(yùn)和藝術(shù)價值極高。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苗族、侗族、土家族、水族和亻革家等,尤其以苗族、侗族服飾最為引人注目。
苗族服飾千姿百態(tài),絢麗多彩,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服飾作為苗族形象標(biāo)志之一,一直保持了自己的獨(dú)特風(fēng)格。其基本特點(diǎn)是,男子服裝,或短裝衣褲,或大襟長衫。女裝一般為上衣、下裙,配件多,花飾豐富。一般均有性別、年齡、盛裝與常裝之別。
榕江縣擺貝苗寨女子的百鳥羽毛服,由羽毛裙和花衣組成,服飾色彩艷麗,圖案古樸奇特,反映了苗族人民靈巧精細(xì)的刺繡工藝和獨(dú)特審美情趣,羽毛裙和花衣都以家織土布為底,繡有平花,且精巧裝飾而成。其胸兜、圍腰等部件多繡各種花鳥、蟲、魚、蝴蝶等動物圖案;而衣或裙腳吊滿白羽毛;古時,該服飾專為祭祖活動(即“鼓藏節(jié)”)和跳蘆笙舞所用。被譽(yù)為“苗族穿在身上的史詩”。
臺江施洞苗族女子的盛裝,其以刺繡精,銀飾多而著名。被稱為繡衣的施洞苗衣,兩袖和領(lǐng)、襟、兩肩均有精美的刺繡圖案,因其后背,前襟、袖口鑲滿鏨花銀片,銀泡,銀響鈴等,又被稱為銀衣,是苗族服飾中的精品。
侗族服飾歷史悠久,古樸雅致。黔東南約有近l00種侗族服飾。南部侗族服飾的選料一般為自制土布,用植物染成棕色,由上裝、下裝(裙、綁腿)組成。分為盛裝和便裝,便裝一般為黑色土布制成,只是少銀飾裝飾和挑花刺繡而已,盛裝則配有銀帽,銀項(xiàng)鏈、銀耳環(huán)、銀圍腰。侗家婦女的首飾,通常是代代相傳,外婆傳給母親,母親傳給女兒,女兒又傳給后輩。女孩多的母親,首飾不夠分,才重新鑄造。
北部侗族服飾和南部侗族明顯不一,一般由上裝和下裝(褲)組成,顏色均為淺天藍(lán)色,腰系紅綢寬帶。便裝和盛裝沒有明顯區(qū)別,盛裝只是在便裝上再配戴銀飾而已。南部侗族的銀圍腰和北部侗族的寬紅綢腰帶,具有識別是否已婚的功能,有銀圍腰者和系寬紅腰帶者為未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