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出席俄羅斯二戰(zhàn)慶典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世界各國都在以不同方式慶祝人類歷史上這一偉大的勝利。5月9日,俄羅斯在莫斯科舉行紀念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慶典。應普京總統邀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此次慶典。參加慶典的還有美國、獨聯體和歐盟成員國、印度、聯合國等50多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國際組織代表。
胡錦濤此次行程時間短、日程緊,除與各國領導人共同出席紅場閱兵式、向無名烈士墓鮮花以及參加普京總統舉行的盛大宴會外,還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雙邊會談,并與法國、韓國、土庫曼斯坦、羅馬尼亞四國總統以及英國首相見面,等等。
日本為“入?!崩?,美國首次表支持
日本正為爭取“入?!奔訌娪握f工作。4月28日,日本首相小泉訪問印度,并與印度總理辛格簽署了內容包括“兩國‘共同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合作方針”的聯合聲明。之后,他還訪問了巴基斯坦、盧森堡和荷蘭。4月30日,日本在紐約舉行“聯合國改革集會”,以求實現以擴大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中心的改革。共有超過165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此次集會。外相町村信孝稱,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對國際社會來說已是“燃眉的課題”,并明確表示,將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之間聯手德國、印度和巴西一同向聯合國大會提交擴大安理會框架的決議草案。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美國此時也一改其在日本“入?!眴栴}上的曖昧態(tài)度,其駐聯合國大使4月28日在聯合國大會協議會上首次表明了“美國強烈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立場。
朝鮮發(fā)射導彈,賴斯強硬回應
在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六方會談”處于敏感之際,朝鮮5月1日向日本海發(fā)射了一枚射程70-129公里的短程導彈。美國國務卿賴斯隨即在5月2日作出強硬回應:“美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qū)維持著相當龐大的各種威懾能力”,并強調說,朝鮮研制導彈“并不只是美國與朝鮮之間的事情”。
同一天,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與賴斯交談結束后稱,日美雙方觀點一致。但與美國有“非常緊密聯盟關系”的韓國對此抱有冷靜態(tài)度。韓外交通商部長官助理、“六方會談”韓方代表團團長宋旻淳指出,朝方發(fā)射的導彈遠不足以攜帶核武器。朝方只是發(fā)射了短程導彈,其射程甚至無法抵達日本,理應與朝方核計劃無關。此外,宋旻淳還否認了美國媒體近日有關朝方正在著手準備核試驗的報道。
伊新內閣剛建,遜尼派武裝“送禮”
5月4日,伊拉克北部的埃爾比勒地區(qū)一警察招募中心發(fā)生自殺式炸彈爆炸事件,造成至少60人死亡,另有150人受傷。這次爆炸是自今年2月28日在伊南部城市希拉發(fā)生自殺式爆炸以來造成傷亡最慘重的襲擊事件。這給歷時近3個月艱難產生、3日剛剛宣誓就職的伊拉克過渡政府施加巨大壓力。雖然來自庫爾德族的總統塔拉巴尼說,他希望新內閣可以完成其歷史使命,“建設一個統一、民主的伊拉克”,但從當天不少議員沒有出席就職儀式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仍然很大。偌大一個會議中心,基本只坐了一半人。缺席者包括遜尼派領導人、現任過渡政府兩名副總統之一的加齊·亞瓦爾。他此前曾抱怨新內閣中缺少遜尼派代表。前臨時政府總理伊亞德·阿拉維也沒有參加儀式。
普京訪中東,建議遇“路障”
4月26日至2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埃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等中東三國。28日離開開羅前,他提議由莫斯科做東,在今年秋天召開俄羅斯、美國、歐盟和聯合國中東問題四方會議。然而,這位自蘇聯時期以來首位訪問該地區(qū)的俄羅斯最高領導人專機還沒有在以色列的本·古里安機場降落,這一建議就被以色列以“時機尚未成熟”為由拒之門外。與此同時,美國也拒絕了普京的提議。有專家認為,普京選擇在沙龍訪美之后、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訪美之前出訪中東,就是希望向世界傳遞一個信號:在巴以和平問題上,俄羅斯不會袖手旁觀。同時,俄也希望在巴以關系出現轉機的時刻發(fā)揮俄羅斯的大國作用。普京來訪時給巴勒斯坦準備了50輛裝甲運兵車,以及專門供巴勒斯坦領導人乘坐的兩架直升機,然而這些裝備卻被以色列擋在了門外。這表明了中東和平進程目前的實際態(tài)勢:作為和平進程的主要一方,以色列只“認”美國,以政府認為只有美國才是真正的“伙伴”;對美國來說,在原蘇聯解體后,美國要在中東地區(qū)發(fā)揮主要的作用,俄羅斯、歐盟等方面可以敲敲邊鼓,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卻是“沒門”。
伊朗:世界的主要威脅是什么
5月3日,伊朗外交部長哈拉齊在紐約聯合國聯合國總部審議《核不擴散條約》的會議上發(fā)表聲明稱“伊朗決心在所有合法的核技術領域發(fā)展,包括鈾濃縮技術,用于和平用途”,并強調說“對世界構成主要威脅的就是包括美國在內的核國家擁有的成千上萬件核彈頭”。看來,哈拉齊此番言論既是強烈抨擊了美國“解除擁有核的權利,否則提交安理會”的威脅,也拒絕了法德英三國“棄核換援”的中間方案。英法德三國4月29日與伊朗在倫敦舉行的新一輪談判中,雙方未能就伊朗核問題達成一致。伊朗稍后就表示即將恢復某些與鈾濃縮有關的核活動,如重啟伊斯法罕的離心分離機等。哈拉齊講話后,美國國務院發(fā)言人鮑徹當天稱,伊朗要讓世界確信它不會成為核威脅的惟一途徑是廢除其鈾濃縮計劃。此前一天,參加《核不擴散條約》審核會議的美國代表——美國助理國務卿拉德梅克還指責伊朗“在秘密發(fā)展核武器”。
有報道說,美國正在制定一些秘密或公開的軍事計劃,以摧毀一切能被鎖定的核設施,同時消滅伊朗革命衛(wèi)隊和其它威脅力量。英國《金融時報》4月27日報稱,布什政府計劃向以色列出售100枚可以摧毀地下目標的5000磅級GBU-28型“地堡炸彈”。此舉被看作是向伊朗傳遞訊息,要其停止核武項目。以色列高官也多次聲稱,絕對不能容忍一個有核的伊朗。今年1月,美國副總統切尼曾暗示,如果美國與歐盟無法勸說伊朗放棄發(fā)展核武野心,以色列可以采取軍事行動。
埃爾多安訪以巴,謀建“博斯普魯斯大橋”
5月1日至2日,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進行了正式訪問。以色列去年3月“定點清除”了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而導致與該地區(qū)惟一同它建立軍事聯盟的伊斯蘭國家土耳其關系低落。當時,土總理埃爾多安表示了強烈譴責,并稱“定點清除”是“國家恐怖主義”。直到今年1月土外長居爾出訪以巴,土以關系才開始解凍。因此,埃爾多安此次“旨在尋求改善與以色列的關系、幫助巴勒斯坦重建與發(fā)展、推動中東和平進程”的以巴之行自然引起了普遍關注。分析人士認為,雖然埃爾多安不能期望從此次以巴之行中獲得實質性的協議,但從長遠考慮,土耳其能夠在以巴之間構建無形的“博斯普魯斯大橋”,從而促進以巴關系的改善,發(fā)揮對中東和平進程的地區(qū)大國的作用。上月29日,在土耳其商業(yè)部門組織下,以巴雙方商界高層在伊斯坦布爾舉行首次會晤,三方決定建立“土耳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經濟合作論壇”,為促進三方的經貿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
美洲國家組織“去美國化”
美洲國家組織5月2日舉行第六輪秘書長選舉投票。由于此前由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中北美國家支持的墨西哥外長德韋斯退出競選,由委內瑞拉、巴西、智利等南美和加勒比地區(qū)國家支持的智利內政部長因蘇爾薩順利當選該組織新一任秘書長。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美洲國家組織主要由美國操縱,凡是美國提名或支持的秘書長人選幾乎都會以高票當選。但在本屆選舉中,由美國支持的秘書長候選人相繼退出競選,這在美洲國家組織57年歷史上尚屬首次。此間分析家認為,這說明華盛頓正在喪失對美洲、至少是南美洲的影響力,一個“去美國化”的南美洲正在形成。
俄與北約簽《軍隊地位協議》
北約和俄羅斯4月21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簽署和平伙伴關系計劃框架內部隊地位協議。這份協議是由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召開前簽署的。協議規(guī)定了北約和俄羅斯部隊在對方領土上參加反恐、維和行動和演習以及過境等方面的法律地位問題。分析認為,北約與俄羅斯簽署《軍隊地位協議》,表面上看雙方的軍事合作將進入“蜜月期”,但雙方相互敵視的心理并沒有消除,俄羅斯依然視北約東擴為最大的戰(zhàn)略威脅,雙方既合作又爭斗的態(tài)勢將持續(xù)下去。
工黨獲勝,布萊爾三連任
據英國廣播公司5月6日公布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布萊爾領導的英國工黨在5日舉行的議會選舉中已經得到了大選獲勝所必須的324個議席,布萊爾也有望成為工黨歷史上首位三連任的首相。分析人士指出,今年英國大選競爭激烈,工黨、保守黨和自民黨成“三足鼎立”之勢,但布萊爾和工黨之所以獲勝,其“殺手锏”在于工黨的“經濟牌”。盡管在大選的最后階段,保守黨拋出工黨政府的伊戰(zhàn)丑聞,曾一度使布萊爾聲望下跌,但其殺傷力仍然不敵工黨的“經濟牌”。工黨自1997年主政的八年中,英國經濟穩(wěn)步增長。
7日,布萊爾受女王之命組閣。由于新內閣中負責內政、外交的主要大臣未變,因而,分析人士認為,新政府的內政外交將不會有大變動。
特工遭美誤殺,意大利余怒未消
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5月5日說,盡管駐伊拉克美軍士兵不是故意開槍打死意大利特工卡利帕里,但美軍應對這一事件負責。近來,意大利特工3月4日被美軍誤殺所引發(fā)兩國之間的爭執(zhí)仍在進行。美、意雙方對此事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聯合調查。美方4月25日的調查報告稱“誤殺”事件是合乎程序的。打死卡利帕里的美軍士兵沒有絲毫過錯,因此不會受到任何紀律處分。而且,這份調查報告把責任推向意大利,稱意大利特工沒有及時就解救人質情況跟美方溝通。意大利對美方的報告很不滿意,決定進行單方面的獨立調查。5月2日,意大利就發(fā)布長達52頁的獨立調查報告,報告批評駐伊美軍隨意設置路障,檢查站管理制度不完善,并認為美軍士兵緊張、缺乏經驗和疲勞是開槍打死卡利帕里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