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代末以后的蘇軍和當今的俄羅斯軍隊裝備序列中,人們是見不到沖鋒槍的身影的。實際上,蘇聯(lián)也曾研制和生產過多種型號的沖鋒槍,并且也曾裝備和在戰(zhàn)場上使用過沖鋒槍,但裝備的時間比較短,大約從1930年代中期開始裝備 PPD-1934式7.62mm沖鋒槍,到1950年代初將布萊昂沖鋒槍正式撤裝,只有短短十幾年時間。沖鋒槍只是蘇軍裝備史上的匆匆過客,是蘇俄歷史上裝備時間最短的武器之一。蘇軍撤裝后,蘇聯(lián)/俄羅斯并未停止沖鋒槍的研制和生產,自1950年代以后,沖鋒槍是供其警察和內務部隊使用、體育比賽或外貿出口的一種武器。在此,讓我們揭開蘇聯(lián)/俄羅斯沖鋒槍發(fā)展的那一幕——
蘇/俄沖鋒槍的 研制、使用簡史
在談蘇聯(lián)沖鋒槍的歷史之前,首先應當了解世界沖鋒槍的誕生歷史。世界第一支沖鋒槍——維拉·帕洛沙沖鋒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硝煙中誕生的。沖鋒槍的問世純屬戰(zhàn)爭的需要,當時的意大利軍隊缺少火力猛烈、輕巧靈便的自動武器,于是,意大利輕武器設計師艾比爾·貝特爾·雷維里(Abiel Be tel Revelli)便設計了一支理論射速很高、發(fā)射手槍彈的自動武器,這就是最早的沖鋒槍,后來被人們稱為維拉·帕洛沙M1915沖鋒槍。在當時,維拉·帕洛沙 M1915沖鋒槍的名稱并不是沖鋒槍,意大利人當時稱其為“輕機槍”。“沖鋒槍” (submachine gun)一詞是在美國湯姆遜沖鋒槍出現(xiàn)后,由美國主管武器研究的軍械局長湯姆遜將軍首次發(fā)明的。從嚴格定義上來說,維拉·帕洛沙M1915 沖鋒槍還不能算是一支真正的沖鋒槍。從外形看,該槍有兩根槍管;從全槍質量看,高達6.1kg,比我國后來研制的81式輕機槍還要重0.8k g;從使用方法看,一般要裝在三腳架上使用,士兵很難雙手操槍抵肩射擊。因此與其說該槍是一支沖鋒槍,不如說是一挺輕機槍,但它在發(fā)射手槍彈、自動抽殼和連發(fā)射擊等方面,又具備了沖鋒槍的主要特征,因而軍事史學家一直將其列為沖鋒槍,尊其為沖鋒槍的鼻祖。它的問世,拉開了世界沖鋒槍發(fā)展的序幕。
自意大利的M1915沖鋒槍問世之后,沖鋒槍便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1920 年代初在德國首先掀起了研制熱潮,隨后,美國和蘇聯(lián)等國也開始研制沖鋒槍。 1920年代中期,蘇聯(lián)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托卡列夫(Tokarev)開始設計第一支沖鋒槍,1926年進行系統(tǒng)試驗,在試驗中出現(xiàn)了很多故障,試驗結果不盡人意,因而未被蘇軍采用。盡管此槍沒有裝備蘇軍,但它拉開了蘇聯(lián)研制沖鋒槍的序幕。著名輕武器設計大師瓦西里·捷格加廖夫(Vasly Degtyarov)在1930年代初開始沖鋒槍的設計。他在詳盡考察了德國的 MP28Ⅱ式沖鋒槍后開始了他的第一支沖鋒槍的設計,1934年,該沖鋒槍正式研制成功,并在蘇聯(lián)的塞斯特羅杰茨克兵工廠(Sestrorjetsk Arsenal)進行批量生產,隨后裝備蘇聯(lián)紅軍,定型號為PPD-1934 式7.62mm沖鋒槍。因其突出的性能,裝備部隊后得到官兵的普遍好評,后又根據部隊使用情況進行多次改進,改進后的型號分別為PPD-1934/38式沖鋒槍和PPD-1940式沖鋒槍。
PP-2000式9mm沖鋒槍
PPD-1940式沖鋒槍
1930年代末,蘇聯(lián)另一位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喬治·S.斯帕金也開始從事沖鋒槍研究。他設計的第一支沖鋒槍于1940~1941年初完成全面試驗,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定型號為PPSh-41式沖鋒槍。當時正處在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最艱苦的時候,納粹軍隊大兵壓境,前線戰(zhàn)事進行得非常不順利,蘇軍節(jié)節(jié)敗退,前方武器損失慘重,急需大量性能優(yōu)良的輕武器補充部隊。該沖鋒槍研制成功后,于1942年開始批量生產,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使用量最大的沖鋒槍。
PPS-42式沖鋒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硝煙中研制成功的,首批試生產就是在列寧格勒被德軍重兵包圍和全面封鎖的艱苦條件下進行的,試生產的產品完成裝配后就立即送到守城部隊,用于城市保衛(wèi)戰(zhàn),隨后,設計師A·I.蘇達列夫根據戰(zhàn)場使用情況不斷進行改進,戰(zhàn)斗結束時,一支全新的沖鋒槍誕生了,1943年,該沖鋒槍定型號為PPS-43式沖鋒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由二戰(zhàn)老兵卡拉什尼柯夫設計的AK47自動步槍正式研制成功,并很快裝備部隊,沖鋒槍便逐步退出蘇軍裝備序列,到1950年代初期,沖鋒槍就只用于部隊訓練了,到1950年代中、晚期,沖鋒槍便完全退出蘇軍裝備序列,由AK47自動步槍取代。
沖鋒槍從蘇軍撤裝以后,蘇聯(lián)不但并未停止沖鋒槍的研制和生產,并且還大量出口到東歐、中亞和非洲等地,研制和生產的品種也非常多,有的還形成由多種型號組成的沖鋒槍系列。與此同時,蘇聯(lián)警察和內務部隊仍然大量裝備沖鋒槍,還有一些用于體育比賽的沖鋒槍。這一時期研制成功的沖鋒槍主要有AK- 919式9mm沖鋒槍、B-2式9mm沖鋒槍系列、OTs-02式9mm沖鋒槍系列等。蘇聯(lián)解體以后,俄羅斯等獨聯(lián)體國家(主要是俄羅斯)接管了蘇聯(lián)的大多數(shù)軍工企業(yè)和武器研究機構,盡管他們的正規(guī)軍隊沒有裝備沖鋒槍,但他們對沖鋒槍的研制絲毫沒有放松。在俄羅斯,這一時期研制成功的沖鋒槍就有PP-90式 9mm沖鋒槍系列、SR-2式9mm沖鋒槍、PP-93式9mm沖鋒槍和PP-2000式 9mm沖鋒槍等多種型號。這些沖鋒槍大多用于俄羅斯和獨聯(lián)體各國警察和內務部隊,也有的則用于外貿和射擊比賽。
蘇/俄沖鋒槍的 主要結構特點
蘇聯(lián)研制沖鋒槍主要是參考了德國沖鋒槍,因此從結構上看,蘇聯(lián)沖鋒槍與德國沖鋒槍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由槍托、槍管、槍管套、機匣、槍機、復進機構、保險機構、擊發(fā)機構和供彈機構等組成。但蘇聯(lián)沖鋒槍也有許多獨特的機構,最顯著的有采用內膛鍍鎳槍管、大容量彈鼓、寬大的拋殼窗和結實耐用的零部件等。
PPSh-41式沖鋒槍。上圖為右視圖,下圖為左視圖
1950年代以前,蘇聯(lián)人設計和生產的沖鋒槍大多結實耐用,具有使用壽命長、理論射速和戰(zhàn)斗射速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故障率低等優(yōu)點,但也存在質量比較大的缺陷。蘇聯(lián)沖鋒槍看上去“五大三粗”,可能是與他們的傳統(tǒng)和工業(yè)水平有關。如蘇聯(lián)的PPSh-41式沖鋒槍,大多數(shù)零件都是用厚鋼板沖壓成型的,制造成本很低,但精度、可靠性和戰(zhàn)斗射速都很高。全槍質量卻達到了5.4kg,比一般沖鋒槍重50%以上,是我國85式沖鋒槍的兩倍多。
采用內膛鍍鎳槍管是該沖鋒槍的又一特點,這在當時的輕武器界是極為少見的,由此可見,蘇聯(lián)武器是有粗有細的,該粗則粗,當細則細。槍管內膛電鍍后,增加了槍管壁的耐磨性,從而提高了沖鋒槍的使用壽命和射擊精度。
使用大容量彈鼓供彈,是蘇聯(lián)沖鋒槍的另一特點,如PPD-1940式沖鋒槍、 PPSh-41式沖鋒槍等配備的彈鼓,容彈量為71發(fā),由于彈鼓容彈量大,沖鋒槍的戰(zhàn)斗射速就高,一般蘇聯(lián)沖鋒槍的戰(zhàn)斗射速都超過100發(fā)/分。
1950年代以后,由于蘇/俄沖鋒槍主要用于警察、外貿和各種射擊比賽,因而其結構特點也有相應的改變,此后半個多世紀研制的沖鋒槍,在結構上重點考慮的是簡化機構,便于操作使用。主要特點是體積小、質量輕、火力持續(xù)性強。這一時期的典型產品有OTs-02式沖鋒槍、PP-91式沖鋒槍、PP-93式沖鋒槍和PP-2000式沖鋒槍等。
幾種典型的蘇/俄沖鋒槍
在蘇聯(lián)研制、裝備和使用沖鋒槍的短暫歷史中,仍有5~6種沖鋒槍曾正式裝備部隊,研制成功但未能正式裝備部隊的產品就更多了,這里展示幾種典型產品。
PPD-1940式沖鋒槍
PPD是捷格加廖夫沖鋒手槍(Pistolet Pulyement Degtyarov)的首字母縮寫。該沖鋒槍系由蘇聯(lián)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捷格加廖夫設計,曾于1940~1942年間在蘇聯(lián)的塞斯特羅杰茨兵工廠和圖拉兵工廠進行過批量生產,自1940年開始裝備蘇聯(lián)軍隊,是蘇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裝備之一。
該沖鋒槍是捷格加廖夫設計的一系列沖鋒槍中的主要型號,是在他自己設計的 PPD-1934/38式沖鋒槍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其主要改進是前護木、機匣底板的內部結構和彈鼓。該槍的前護木很短,用一個螺釘固定在槍管套上,分解結合時可以直接用手將它擰下來,而PPD-1934/38式沖鋒槍的前護木與槍托是一體的;彈鼓的區(qū)別主要是取消了突起的插口,改用短插口,接口的結構則是一樣的,因而新彈鼓不能用于老沖鋒槍,但老彈鼓可以在新槍上使用;該槍大多數(shù)零部件能與PPD- 1934/38式沖鋒槍互換。
盡管該沖鋒槍的性能很好,但由于它的零件全部是機加件,工藝要求比較嚴格,所有零部件都必須在專業(yè)生產線上進行加工,制造成本也很高,不利于大批量生產,又不能很快組織其他工廠進行生產,這與戰(zhàn)爭時期需要大批量、大范圍生產的形勢很不適應,因此,該沖鋒槍的生產數(shù)量非常有限,1942年以后便停止了生產。
OTs-02式9mm沖鋒槍
PP-93式9mm沖鋒槍
PPD-1940式沖鋒槍有1940年生產和1941年生產兩種槍型,這兩種槍型的區(qū)別是表尺形狀、射程和分劃不同。1940年型采用弧形表尺,射程50~500m,分劃 50m;1941年型采用L形翻轉表尺,射程200m,分劃100m。
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待擊,可單、連發(fā)發(fā)射。全槍長790mm,槍管長260mm,全槍質量5.4kg,空槍質量3.63kg,發(fā)射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或7.63mm毛瑟手槍彈,彈頭初速488m/s,理論射速800發(fā)/分。
PPSh-41式沖鋒槍
PPSh-41式沖鋒槍系由蘇聯(lián)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喬治·S.斯帕金設計,PPSh 是斯帕金沖鋒手槍(Pistolet Pulyement Shpagin)的縮寫。該沖鋒槍于1940年底至1941年初完成全面試驗,隨后裝備蘇聯(lián)軍隊,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42年年中開始在蘇聯(lián)多家兵工廠大批量生產,到 1940年代末,生產總數(shù)超過500萬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使用量最大的沖鋒槍之一,也是蘇聯(lián)歷史上生產量最大的沖鋒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該沖鋒槍被華沙條約成員國廣泛采用,有些國家還進行了仿制。
該沖鋒槍與PPD沖鋒槍系列比較,具有生產工藝簡單、適合大批量生產、成本低廉、理論射速高和射擊精度好等優(yōu)點。它的大多數(shù)零件都是沖壓件,用厚鋼板沖壓成型后,只需要進行除毛刺等簡單機加工。零件之間的連接大多采用鉚、焊工藝和穿銷連接,加工和裝配工藝都非常簡單,要求也很低,因此特別適合大批量生產,在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處于非常艱苦、前線急需補充武器裝備的時候,它很快被推廣到多家兵工廠進行應急生產。在結構上,該沖鋒槍采用整體機匣,槍管外有一個尺寸比較大、比槍管長的薄壁金屬套管,套管前端面是斜面,與槍管的端面成一定夾角,起到槍口制退器的作用,連發(fā)發(fā)射時可以減輕槍管跳動,提高射彈的散布精度。
該沖鋒槍有早期型和標準型兩種槍型,兩種槍的主要區(qū)別是表尺的形狀、射程和分劃不同。早期型采用弧形表尺,射程50~500m,分劃50 m;標準型采用U形缺口照門,L形翻轉表尺,射程200m,分劃100m。
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待擊,可選擇單、連發(fā)發(fā)射??捎?5發(fā)彈匣和71發(fā)彈鼓供彈,全槍長828mm,槍管長265mm,全槍質量5.4kg,空槍質量 3.64kg,發(fā)射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或7.63mm毛瑟手槍彈,彈頭初速488m/s,理論射速900發(fā)/分。
PPS-43式沖鋒槍
PPS-43式沖鋒槍系由蘇聯(lián)工程師A·I.蘇達列夫(A·I·Sudarev)設計, PPS是蘇達列夫沖鋒手槍(Pistolet Pulyement Sudarev)的縮寫,1943年研制成功,隨即裝備蘇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逐步停止生產和使用。
該沖鋒槍是一支真正誕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硝煙中的沖鋒槍,有著特殊的研制和生產經歷,是蘇聯(lián)輕武器發(fā)展史上特別值得一提的一種沖鋒槍。該沖鋒槍是在PPS-42式沖鋒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PPS-42式沖鋒槍也是由蘇達列夫設計的,于1942年開始由位于列寧格勒的一家兵工廠進行小批量試生產。此時,德國納粹軍隊已經兵臨城下,不久以后,德國軍隊包圍了列寧格勒,工廠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用簡陋的工裝和機床試制成功了PPS-42式沖鋒槍。樣槍制造出來后,立即交到守城部隊的士兵手中,用于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前線官兵立即將該槍在戰(zhàn)場上的使用情況反饋到工廠,主設計師蘇達列夫根據戰(zhàn)場的使用情況,對它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使其人機工程和綜合性能得到很大改善,更加適合戰(zhàn)場使用。其改進主要有6個方面:一是改進和簡化保險機構;二是改變了彈匣與槍管軸線的夾角,由原來的后傾斜改為向前傾斜,從而改善了槍的人機工程;三是縮短了折疊槍托的長度,改變了肩托的形狀,將長度縮短了51mm,肩托形狀與人體肩膀的形狀相吻合,抵肩射擊感覺更加舒適;四是將硬木握把改成橡膠握把,增加了握持時的舒適感;五是采用浸漬樹脂緩沖墊;第六項改進,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是,取消了固定拋殼挺,略加粗了復進簧導桿,槍彈發(fā)射后,槍機后坐到一定距離時,導桿伸出槍機前端面,將空彈殼褪出去,這是此槍的一個特殊機構。后來生產的PPS-43式沖鋒槍還有一些細微改進,如槍口消焰器用鉚釘固定在套管上等。該槍上的某些機構被后來的許多沖鋒槍所采用。
PPS-43式沖鋒槍的大多數(shù)零件是沖壓成型的,這樣一來,槍的生產成本就非常低廉,便于大批量生產。每支槍的機匣蓋上刻有具體的生產時間,因此不同時間生產的PPS-43式沖鋒槍,可以從機匣蓋標明的日期上直接辨認出來。該槍采用U形缺口照門,L形翻轉表尺,射程200m,分劃100m。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待擊,只能連發(fā)發(fā)射。可用35發(fā)彈匣供彈,全槍長808/606mm(托伸/托折),槍管長254mm,全槍質量3.9kg,空槍質量3.33kg,發(fā)射 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或7.63mm毛瑟手槍彈,彈頭初速488m/s,理論射速700發(fā)/分。
OTs-02式9mm沖鋒槍
OTs-02式9mm沖鋒槍是蘇聯(lián)于1972年設計的,在俄羅斯內務部隊和警察局,又被稱為“沖鋒手槍”,研制成功后一直沒有裝備蘇聯(lián)軍隊和警察,直到蘇聯(lián)解體后的1991年,才被俄羅斯內務部隊和警察采用,成為俄羅斯警察和內務部隊的主要裝備之一。
該沖鋒槍由槍管組件、機匣組件、槍機、復進機構、發(fā)射機構、保險機構、折疊式槍托、手槍式握把和直彈匣組成。大多數(shù)零部件是沖壓件,武器結構非常簡單,需要時可在槍口加裝消聲器。折疊式槍托是用輕金屬架制成的,有橡膠緩沖墊,平時折疊后放置在機匣頂部,射擊時打開,進行抵肩射擊;由于該槍很輕,也可以作為手槍使用,單手握持射擊。手槍式握把是采用工程塑料制成的,用螺釘固定在機匣下方;彈匣座位于扳機護圈的前方,有 10、20、30發(fā)3種不同容彈量的直彈匣,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槍上有準星缺口式機械瞄具,需要時還可安裝激光指示器。
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待擊,可選擇單發(fā)、點射和連發(fā)發(fā)射。全槍長600/317mm(托伸/托折), 不安裝激光指示器和消聲器時的全槍質量1.77kg,槍管長156mm,空槍質量1.57kg,發(fā)射9×18mm馬 卡洛夫手槍彈或其他9×18mm手槍彈,彈頭初速320m/s,理論射速 600~800發(fā)/分,戰(zhàn)斗射速40發(fā)/分(單發(fā))、100發(fā)/分(連發(fā)),有效射程100m。
PP-93式9mm沖鋒槍
PP-93式9mm沖鋒槍是俄羅斯圖拉兵工廠研制和生產的一種新型沖鋒槍,也稱之為沖鋒手槍,現(xiàn)裝備俄羅斯內務部隊和防暴、緝私等特種警察,同時外貿出口。
該沖鋒槍的結構與OTs-02式沖鋒槍有很多相似之處,顯著的不同是手槍式握把兼作彈匣座,彈匣直接插在握把內。保險機構有自動跌落保險和撞擊保險,射手可實施單手射擊。折疊式槍托可以卡在機匣上,不打開槍托時不影響槍的瞄準射擊。
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待擊,可選擇單發(fā)、點射和連發(fā)發(fā)射。可用20和30發(fā)彈匣供彈,全槍長547/325mm(托伸/托折),空槍質量1.47kg,槍管長156mm,發(fā)射9×18mm馬卡洛夫手槍彈或其他 9×18mm手槍彈,彈頭初速320m/s,理論射速600~800發(fā)/分,戰(zhàn)斗射速40發(fā)/分(單發(fā))、100發(fā)/分(連發(fā)),有效射程1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