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出版社新版巴金晚年最重要作品《隨想錄》印制完畢,即將面世之際,傳來了巴金因病去世的消息,從而使得這本收入1—5卷合集的新版《隨想錄》成了巴老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本書。而巴老專門把他在90年代寫作的《沒有神》作為這個新版本《隨想錄》的代序的舉動,也隨著老人的去世而具有了幾分象征意義。
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xiàn)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于寫就了在當代中國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他的文學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一步步逐漸深入的獨立思考,首先從主張“干預生活”開始。獨立思考——把心交給讀者——講真話,它們成了《隨想錄》不斷出現(xiàn)的自白。清醒的自我懺悔意識,使巴金率先提出了諸多至今看來仍不乏生命力的思想命題。
道德懺悔、從全人類角度看待“文革”、倡導建立“文革”博物館,這是《隨想錄》在當代思想史上最為重要的三點貢獻。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jīng)驗來傾心創(chuàng)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tài)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這次剛剛推出的作家版《隨想錄》還收入了巴老在寫作《隨想錄》期間和他不同時期的歷史照片和手跡近30幅。書籍裝幀設計精美莊重,將歷史的凝重和文化的深厚融為一體。
(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