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銀行終于如愿搶灘海外市場。10月27日,也在中國金融史上留下了一個光輝的記號。有了建行這個良好的開端,其他幾家大型國有銀行也在緊鑼密鼓,加快海外上市的步伐。
成功上市,終究是一件可喜的事。以前有媒體報道,中國銀行在股份制改革過程中做財務和法律盡職調查,從全國調到北京的資料第—批是22.5噸,第二批又補了12.4噸。不知道建行為了這次上市準備了多少噸材料,但是估計也不會比中國銀行少。
海外上市,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并非只是做做上市材料這樣的表面文章就可以的,需要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銀。建行上市,也是歷經了財務重組,歷經了匯金公司注資,如果真要算一筆細賬,建行上市的成本絕不是一個小數(shù)。
建行上市,彰顯了中國政府的魄力和堅定推進金融改革的決心。上市前,建行爆出張恩照事件,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外管局局長郭樹清臨危受命,出任建行董事長。郭樹清接掌建行之后,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包括推出引起巨大震動的領導人員責任追究制度。
成如容易卻艱辛。
但是,上市不是目的。國有銀行上市,只是推進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個必經階段,真正的目的,還是要解決國有企業(yè)的內部人控制的問題,完善金融企業(yè)的治理結構,使得中國的國有銀行在WTO這個大背景下更有競爭力。
銀行上市也不是終點。不是說國有銀行到海外上市了,所有的積弊都會得到徹底根除。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只要是上市公司,就難免滋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在中國,甚至還有一種怪現(xiàn)象,一些企業(yè)在沒有上市前很優(yōu)秀,上市之后反而問題叢生。
故而,絕不可懈怠,無論是銀行本身,還是監(jiān)管機構,乃至整個金融體系。
站在國有銀行的角度,海外上市也許只是一個融資行為,銀行可以獲得更多的現(xiàn)金流。但是,站在國家的高度,國有銀行海外上市有另一層作用,就是向海外市場分散金融風險。
根據(jù)商業(yè)的游戲規(guī)則,海外的投資者們承受了風險,投資了中國的國有商業(yè)銀行,中國的國有商業(yè)銀行就應該努力經營,給予自己的股東們一個合理的回報,這是無可置疑的。
因此,有必要給建行一點壓力。作為一個更國際化的銀行,作為一個更成熟的商業(yè)銀行,建行也應該能夠承受各種壓力。其他要上市的國有商業(yè)銀行,也要做好承受壓力的準備。
來自投資者的壓力只是一個方面,甚至只是上市公司不那么重視的一個方面。對中國的國有商業(yè)銀行來說,顯然還有更緊迫的壓力。中國正在履行加入WT0時金融開放的承諾,越來越多的外資金融機構來中國跑馬圈地。
外資銀行實力雄厚,服務周到,是中國國有商業(yè)銀行的勁敵。有一件往事,中國的銀行家們記憶猶新。2002年3月,南京愛立信湊足19.9億元巨資,提前償還了南京工商銀行和南京交通銀行的貸款,然后向花旗銀行上海分行貸回了同樣數(shù)額巨款。
還有一年多一點的時間,中國金融市場就要全面開放。時日無多,蹉跎不得。中國的國有商業(yè)銀行都在積極籌備海外上市,顯然是想要在中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之前,盡可能使得自己的資金實力更雄厚,治理結構更完善,縮小與外資銀行在經營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但是,有些事情急不來,需要給建行一點時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但是聚集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步登天。
花旗銀行蜚聲四海,但它前身是創(chuàng)立于1812年的紐約花旗銀行,追溯起來,已經有接近兩百年的歷史。而建行,它的歷史只能追溯到1954年。與花旗銀行這樣的國際大行相比,建行還十分年輕,中國的國有商業(yè)銀行都很年輕,需要經過時間的洗禮。
雖然已故經濟學家楊小凱先生說后發(fā)是一種劣勢,但是,在許多人看來,后發(fā)還是有一定優(yōu)勢的。后發(fā)即使不能先至,但是至少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建行在引入境外戰(zhàn)略投資者之后,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同時直接汲取那些國際大行的經驗教訓,對自己進行再造。
下一個花旗,下一個摩根,這樣的目標對建行來說,還是太遙遠,也不實際。但是,經歷海外上市,建行有望呈現(xiàn)一種新的氣象。結構決定功能,新的股權結構,或許將來還會有一個新的管理層,對建行以后的決策以及執(zhí)行將會產生影響。
不過,建行的盤于是很大的,目前進入的戰(zhàn)略投資者能不能起到實質的作用,還很難說。但是,更加國際化,是一個趨勢,治理結構更完善,也是一個趨勢,建行將沿著良性的軌道運行。建行海外成功上市,也將成為其他國有商業(yè)銀行到海外上市時可以借鑒的一個樣本。
如今,大家都對一個新的建行有所期待。當然,這種期待,不僅僅只是對一家大型國有商業(yè)銀行的期待,而是對中國的整個金融體系嚴峻現(xiàn)狀有望得到改善的一種期待。不過,話說回來,還是要腳踏實地做一些實事,各位的期待才有望成為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