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東南西北”是很講究的,“東”(繁體字“東”)是“日”在“木”中,是太陽從森林中冒出頭來;“南”的外框是個(gè)變了形的“木”字,里面的部分,古指方向,亦即花木所向之處,大家知道植物向陽而生,一日中太陽主要是在南方;“西”本意是鳥兒棲息之地,申成為鳥兒入巢,當(dāng)然在夕陽“西”下;“北”則是兩個(gè)人背向而坐,古代正座均是坐北朝南,背向而坐者必然是向“北”了。
中文以日出東方為始,背向朝北為終;又用東西排縱線為“經(jīng)”,南北排橫線為“緯”;且“經(jīng)”字本指人體經(jīng)絡(luò),是氣血通行的主干,因此“經(jīng)緯”二字先“經(jīng)”后“緯”,影響到談方向時(shí),習(xí)慣說“東西”、“東北”、“西南”、“西北”和“東南西北”,同外文有不同說法。
英文恰恰相反,遇到偏位方向時(shí),先說南北后說東西,習(xí)慣說“南東”、“北東”、“南西”、“北西”。
中外一致的是,將亞洲東部稱為“東”之開始。比如從香港起飛向東走,只稱日本為“東洋”,飛到再東一點(diǎn)的美國,我們稱為“西方”了。外國說法類似,他們以歐洲為基準(zhǔn),稱自己為“西方”,把離他們較近的東方稱為“近東”;把較遠(yuǎn)的地方叫“中東”;把距他們最遠(yuǎn)的中國、日本、韓國和俄羅斯太平洋沿岸地區(qū)就叫做“遠(yuǎn)東”了。
艾濤/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