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有塊礁石,漲潮時沒入水中,退潮后露出海面。
退潮了,海灘上坐著兩個人,一個是世居海邊的年長者,一個是剛搬進(jìn)海邊別墅的年輕人。年輕人提著小桶和趕海的工具要到露出水面的礁石上趕海。
“年輕人,別去了,那上面什么也沒有?!蹦觊L者提醒他。
“不會吧?這塊礁石不是叫蠣子石嗎?怎么會沒有海蠣子?”
年輕人不解。
講起蠣子石的故事。于是年長者頗有興致地說:“這塊礁石叫蠣子石不假,早些年那上面長滿了海蠣子,多到什么程度?這么跟你說吧,整個礁石上全長滿了海蠣子,年年采年年有,天天采天天有,早晨采早晨有,傍晚采傍晚有,就像神話傳說中的聚寶盆。再說那海蠣子個頭大,味道鮮,弄回家下面條、炒雞蛋,那個味道,今天想想都流口水。后來發(fā)生了自然災(zāi)害,不少地方餓死了人,就是這塊蠣子石,救了我們?nèi)迦说拿?。再后來城市越來越大,都蓋到我們村了,我們祖祖輩輩住的冬暖夏涼的海帶草房子拆了,蓋成了高樓大廈,冒著臭味的黑水、黃水一個勁兒地往海里涌,這海再大也抗不住這么折騰。魚跑遠(yuǎn)了,跑到深海里去了。海蠣子死了,光剩下了海蠣子皮。有一年,我下海游泳,游到蠣子石這兒想站一站,歇一歇,沒想到,讓海蠣子皮割得我雙腳流血。我想,也該,這也算是大海對人的懲罰吧!誰叫你們不尊重大海?”
年長者的故事講完了,年輕人的嘴里吐出一聲無奈的嘆息。
選自《人民日報》2004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