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居住在中東的人們不知石油為何物。在幼發(fā)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上,常漂浮著海綿狀的瀝青。
對于那些緩緩滲出地面的黑色粘乎的東西,人們感到恐慌。當(dāng)?shù)厝擞蟹N說法:“誰要是碰石油,就會交上厄運(yùn)?!薄叭绻?dāng)?shù)貪B出石油,當(dāng)?shù)卮迩f的婦女就會孀居。”而對于噴濺出石油的地縫,人們稱之為“地獄之門”。
漸漸地人們發(fā)現(xiàn)石油這個“驟然之物”可以當(dāng)柴燒。這對于沙漠中缺林少木的人來說,驚奇中又有了敬畏,并受之于恩惠。于是便開始尋找它、收集它、使用它。當(dāng)古希臘、古羅馬人到中東旅游時,流滿石油的油池,又成為頗負(fù)盛名的觀光景點。人們又發(fā)現(xiàn),瀝青能砌墻縫,來巴比倫王國旅游的古希臘人未見過石灰制作的灰漿,故驚訝萬分,把瀝青稱之為“萬年牢”。
如今石油已成為中東的“黑色金子”,石油已成為車、船、飛機(jī)的燃劑,中東人也將石油視為財富。的確,在沙漠廣袤,寸草難生的中東,蘊(yùn)藏在地底的黑金成了他們寶貴的尤物與財富之源。
由于局限,人們認(rèn)識事物的能力是極其有限的,對一些拿不準(zhǔn)的新東西,不妨少些干預(yù),少點苛責(zé),多點觀察與包容,就像石油,這其貌不揚(yáng),當(dāng)初避之不及的臟物,竟是對人們十分有用的東西。
選自《隨感》200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