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天生的嗎?”
“天才是天生的”,這種觀念很普遍,但卻是錯誤的。為什么呢?遺傳因子對我們的生活確有影響,但不能完全決定我們的生活。事實上,家庭教育和社會影響同基因遺傳一樣重要。
大理石是一種精美的原材料,但只有優(yōu)秀的雕刻家才能把它變成世界一流的館藏品;相反,在一個笨拙的雕刻匠手里,它可能就成了一堆碎石,最終扔進垃圾箱。每個人的潛能都像這塊大理石,你是進監(jiān)獄還是登上榮譽的殿堂,很大程度取決于后天學習。
“天才都是出少年嗎?”
“天才出少年”,這種錯誤認識源自將“神童”和“天才”的概念混為一談。事實上,只有在幼兒園就顯示出非凡智力的人才能被稱為“神童”;天才則不然。比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直到三歲還不會講話,在學校時因有誦讀困難而學習備感吃力;畢加索,上課時他的父親坐在他身邊,才能勉強完成學業(yè);而托馬斯·愛迪生物理成績勉強及格。試問,這三位天才人物就讀的學校是否有人預測出他們是未來的天才呢?沒有。因此,讓我們明智地換種說法吧,不要再說什么“天才出自少年”,而是“每個孩子、每個人都可能是天才”。
“怎樣才能像天才一樣思考?”
下面讓我們來嘗試一下怎樣才能訓練出天才的思維方式。請看題:
★ 桌子可能是黃的酸的圓的嗎?可以。
★ 墻壁可能是黃的酸的圓的嗎?可以。
★ 房子可能是黃的酸的圓的嗎?可以。
看起來所有的事物都可能是黃的酸的圓的。那么,問問自己什么不可能是黃的酸的圓的?每每我在講座中提出這個問題時,通常先是一陣沉默,然后才有人回答:“一個正方形?!闭_,表面上看起來一個正方形不可能是圓的,但恰恰這體現(xiàn)了正常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差別。前者局限于條條框框,后者則是開放性的。當你對自己說“那是不可能的”時,你就阻止了自己去尋找一切可能的渠道。相反,如果有意識地跨過頭腦中“不”,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的例證。事實上,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可能的,圓的正方形比比皆是。
例如:
★ 拳擊運動的比賽場地環(huán)形拳擊臺就是一個圓的方形物。
★ 把一個方形手帕卷到乒乓球上,它就形成了一個圓的方形物。
★ 把一個方形物快速旋轉(zhuǎn),就會看到一個圓,它也是一個圓的方形物。
現(xiàn)在試一下其它的游戲:“黑的白色物體”、“干的液體”、“柔軟的硬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把自己的心靈放在一個“空”的境地,打破現(xiàn)實生活中和自己頭腦里的一切條條框框,就會豁然開朗——原來自己也可以像天才一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