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和媽媽有時候真是一對“死冤家”,別的不說,單說兩人的消費觀念就大相徑庭。爸爸買東西喜歡買貴一點的,因為他認為便宜沒好貨。上個月爸爸給我買學習軟件和游戲軟件,非要買美國微軟公司的正版軟件不可,一下子花掉了兩百多元,并堅持認為“物有所值”。不用說,一回家便挨了一頓數(shù)落,但爸爸卻笑瞇瞇地說:“一分錢一分貨!”相比之下,媽媽就“寒酸”多了,她相信這樣一條理論:買東西要買便宜的,買貴了要吃虧!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遇到一起,自然不免發(fā)生一些小糾紛,爸爸與媽媽便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開交。每當這時,本人便會光榮地充當一回“和事老”的角色。
舉個例子說說吧。那天,我小鬧鐘的電池沒電了,媽媽叫我去買電池。這時,爸爸說:“去買五元的,免得總買?!薄安徊唬瑒e聽你爸爸的!”媽媽說,“去買五毛錢的,節(jié)約一點?!卑职稚鷼獾卣f:“有像你這樣節(jié)約的嗎?”媽媽馬上反唇相譏:“節(jié)約就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天??!真是針尖對麥芒!勸架看來是不行了。我靈機一動趁他們講得正起勁的時候,連忙跑下樓,兩種電池各買一節(jié),再趕緊跑回家要求停止“大戰(zhàn)”。爸爸媽媽見到了我這一著,都哭笑不得,一場“戰(zhàn)爭”馬上就煙消云散了。
花錢大手大腳的爸爸、花錢小里小氣的媽媽,再加上我這個小小的“和事老”,構成了有趣的一家。有時候我想:“如果爸爸、媽媽在任何時候都持同樣的觀點,我們的家庭也許會少了不少樂趣呢!”
指導老師 馬玉飛
點評:對比的寫法是這篇作文中運用比較好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