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占領巴格達后,我主動請戰(zhàn)前往伊拉克進行了40多天的戰(zhàn)地采訪,與其他三位同事生死與共,同舟共濟。這本書就以我的活動和經(jīng)歷為主線。在我看來,回顧美國攻打和占領伊拉克的整個過程、關(guān)注仍在伊拉克“燃燒”的戰(zhàn)火,依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我是新華社“伊拉克戰(zhàn)爭報道”機制中的一顆螺絲釘,是中國新聞工作者隊伍中的普通一員,因此,我用相當?shù)钠榻B了新華社如何組織和指揮這場戰(zhàn)爭報道,講述了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和鳳凰電視臺等中國同行和外籍雇員如何不怕困難和犧牲、投身戰(zhàn)地報道的動人故事。在我前往伊拉克期間,妻子主動投身抗擊“非典”的最前沿,使我們非常巧合地成為中國惟一同時參與兩場“戰(zhàn)爭”的夫婦,因此,我專門用一章的篇幅講述了我們?nèi)谥以谀莻€特定時期的平凡而又不尋常的故事,以及我因為來自“非典”疫區(qū)而在進出戰(zhàn)地時經(jīng)歷的種種尷尬。
此書與拙作《巴以生死日記》、《穿越生死線》組成我的中東戰(zhàn)地“生死三部曲”,為我的戰(zhàn)地記者生涯做結(jié),一并獻給一切愛好和平的人,獻給所有愛我和我所愛的人?!髡咦孕蚬?jié)選
2000年10月,我們得到機會到位于加沙的巴勒斯坦總統(tǒng)府專訪阿拉法特總統(tǒng)。由于局勢混亂,一路上安全沒有保障,還要通過各嚴格的關(guān)口檢查。于是,新華社派駐那里的一位“孤將”——馬曉霖,也是我的前新華社同事,便成了我們的接應。
記得當時見到曉霖兄時,他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新聞動物”——風風火火、身穿一件印有“新華社”和“中國”字樣的攝影背心、開著一輛越野吉普車。最令他自豪的就是吉普車上留下的幾處巴以沖突的彈痕,見證了他的死里逃生。
我拜讀過他的兩部大作——《巴以生死日記》和《穿越生死線》。最近這位戰(zhàn)地記者又寫了一本書,是有關(guān)伊拉克戰(zhàn)爭的。說實話,那是一段讓我傷心讓我難忘、讓我?guī)状纹髨D掀起而又一次次疲憊不堪地將之掩卷起來的歷史。兩年來,那段歷史一直讓我耿耿于懷,偶或忿忿不平。直到前不久看到曉霖兄傳給我的書稿。原來這位“新聞動物”當時也和我一樣:興奮、激動、疑惑、不滿、委屈、難過、無怨、無悔……
——中央電視臺著名制片人、主持人水均益評《兩河生死劫》
馬曉霖奔赴伊拉克前線進行戰(zhàn)事報道,讓許多人羨慕。馬曉霖在書中寫到,為了能獲得這種讓人羨慕的機會,他動了不少心思。后來我真正理解了這種讓人羨慕的機會只有給予馬曉霖是最合適的。首先,馬曉霖長期在中東從事新聞報道,同時他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專業(yè)的五年寒窗也是很多記者無法企及的。當然,最重要的、也是很多外國記者特別是西方記者無法比擬的——馬曉霖對伊斯蘭教的了解。事實上,在報道中東新聞上,我覺得無論西方記者還是國內(nèi)記者,最大的障礙就是對宗教的不了解,而馬曉霖來自寧夏,本人就是回族,這可以說是他得天獨厚之處。在這一點上,我將美國《紐約時報》中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雷德里曼的中東報道與馬曉霖中東報道做對比時,感受最深?!麌H問題專家宋曉軍評《兩河生死劫》
我喜歡《兩河生死劫》,并不是因為這本書中有戰(zhàn)爭,而是因為這本書中有感情,那是一種不動聲色但感人至深的感情,在現(xiàn)代社會,這樣的感情已經(jīng)很少了。當馬曉霖奔赴戰(zhàn)火中的伊拉克時,他的妻子正面臨另一場考驗——她在馬曉霖離開北京的次日主動請戰(zhàn)進入“‘非典’病區(qū),而且不到24小時,就接到了開拔通知”。由于近距離接觸“非典”病人,所有醫(yī)護人員都必須實行自我隔離,不能回家,只能通過電話進行聯(lián)系,過一種咫尺天涯的痛苦生活。當馬曉霖遠在戰(zhàn)亂中的異鄉(xiāng),從電話中聽到女兒的哭聲,他說:“我的心都要碎了……”他只寫了這么一句,克制但充滿感情。
我喜歡馬曉霖的文字風格以及敘述方式——那是一種只有做過記者,并且對這一職業(yè)具有真切榮譽感的人,才會追求的風格——平實、冷靜、客觀,但有立場、有原則、有激情、富于感染力。他穿越死亡公路,他走訪武器黑市,他在毫無人身保障的伊拉克采訪,他平靜地記述他所看到的一切——當他說他的心碎了時,你一定可以在那一刻聽到心碎的聲音。
“人們常說,記者惟恐天下不亂。但是,親身經(jīng)歷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大規(guī)模流血沖突的我寧肯自己失業(yè),也不愿意再看到新的戰(zhàn)爭與死亡?!边@段話,寫在《兩河生死劫》的最前面,但是我越讀到后面,才越深地體會到馬曉霖的“寧肯”。
——暢銷書女作家陳彤評《兩河生死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