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針菇的鹽漬儲藏技術(shù)
采收:鹽漬用的鮮菇應及時采收,清除雜質(zhì),要求菌蓋直徑1.5厘米、柄長15厘米、菇體潔白完整。
預煮:預煮液采用5%~7%的鹽水,用檸檬酸調(diào)pH值至4.5左右。煮沸后將菇體倒入,翻動殺青使菇體受熱均勻。菇水比例為1∶2,煮3~4分鐘撈出,用流水快速泠卻,待溫度下降到15℃以下時,撈出瀝去水分。
鹽漬:分為高鹽處理法和低鹽處理法。高鹽處理法適于高溫季節(jié),用鹽量大,用鹽量占菇重的50%,儲存時間長。方法是:先在缸底撒2~3厘米厚的食鹽,倒入預煮過的金針菇,攤平厚約6~7厘米,再一層鹽一層菇地放至缸滿為度,最上一層用鹽封頂,并注入冷卻的飽和鹽水和防腐護色液(配方為:偏磷酸鈉55%、檸檬酸40%、明礬5%),淹沒菇體。鹽水、檸檬酸等均能鈍化多酚氧化酶活性,防止酶促褐變。加蓋紗布和竹片制成的直徑略大于缸口的井式隔離層,上面用石塊等重物加壓。
低鹽處理法適用于冬天,方法是將預煮處理過的金針菇控干后,在冷卻飽和鹽水中充分攪拌,讓菇體吸足鹽分,并隨時調(diào)整鹽水飽和度,然后瀝干過秤直接裝桶,并注入飽和鹽水和防腐護色液。
管理及裝桶:鹽漬一般需要25~35天,冬天7天翻缸1次,共翻3次;夏天2天翻缸1次,共翻10次,即可裝箱外運。裝桶時應將腌過的菇體在原鹵水中洗凈后撈出,滴鹵斷線后稱重裝桶,注滿飽和鹽水和防腐護色液,用檸檬酸調(diào)節(jié)pH值至3.5左右。
二、金針菇的干制儲藏技術(shù)
金針菇干制儲藏是將鮮金針菇曬干或烘干至含水量在10%~12%的一種儲藏方法。曬干的金針菇顏色較深,不耐久藏;烘干的金針菇色澤好,質(zhì)量高,耐久藏,但成本高。
曬干是利用太陽光作為熱源進行干燥,將金針菇平鋪在向南傾斜的竹制曬簾上,相互不重疊,冬季需加大曬簾傾斜角度以增加陽光的照射。鮮菇攤曬時應輕翻輕動,以防破損,一般需2~3天才能曬干。曬干后裝入塑料袋中,迅速密封后即可儲藏。最好是曬至半干再進行人工烘烤,具體情況應根據(jù)天氣狀況、光照強度、菇體水分含量等恰當掌握,否則,菇體會扭曲、變形、變色。
烘干可采用烘箱、烘籠、烘房,或用炭火熱風、電熱以及紅外線等熱源進行烘烤,使菇體脫水干燥。此法干制速度快,質(zhì)量好,適用于大規(guī)模加工產(chǎn)品。溫度保持在60~65℃,控制溫度上下波動不要大于7℃。如采用烘房烘干時,應隔5~6小時打開進出氣孔通風排濕,烘干后裝袋儲藏。我國現(xiàn)在大量使用的有直線升溫式烘房、回火升溫式烘房以及熱風脫水烘干機、蒸汽脫水烘干機、紅外線脫水烘干機等烘干設(shè)備。(山東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