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大人都給自己的孩子講過“狼來了”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教育孩子不要說謊的,然而,以生命為代價的教育實在是有點太殘酷了。每當我想起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的耳邊都不能不響起那個孩子在被狼吃的時候那撕心裂肺的慘叫。
一個無辜的生命就這樣被斷送了,面對孩子的死,大人們理直氣壯,毫無愧意。瞧他們說的多有道理呀,因為那個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編出“狼來了”的謊言欺騙他們,所以,當狼真的來了的時候,他們還以為是這孩子在說謊。于是,他們沒有上山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于是,孩子的死跟他們沒有一點關系;于是,像這樣慣于說謊的孩子被狼吃掉是罪有應得;于是,如果還有誰要效仿這孩子沒事就喊“狼來了”,那么,被狼吃掉的孩子就是前車之鑒。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說謊的不一定就是孩子。試想想,一個孩子孤伶伶地站在有狼出沒的山上放羊,他會無憂無慮嗎?古人說“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這話的意思就是說,老百姓說的其實就是心里想的,就是心里所憂慮的。那位放羊的孩子打一上山,心里所怕的就是“狼來了?!币虼?,他必須時刻警惕,因為狼確實存在。那么,一個奇怪的響動,一棵草木的搖晃,一陣山風刮過,都可能讓孩子和狼聯(lián)系起來。再進一步說,我們怎么知道這孩子頭幾次的呼喊,就沒有真的看到狼呢?難道不會是大人們根本就不聽孩子的解釋而武斷地認定這孩子在說謊?
那么,這些“大人們”究竟是些什么樣的人呢?我想肯定不是這孩子的親人,也不會是那些善良的百姓,從“說謊的孩子被狼吃”那漫不經(jīng)心的述說中,倒像是孩子的東家,狠心的主人。這主人希望天下是平安的,尤其是他的那塊領地,是鮮花盛開的,他不愿意聽到有人危言聳聽呼喊“狼來了”。于是,他就千方百計想盡辦法讓人們?nèi)}其口,不準他們亂說話。如果有誰不聽指揮,走了腔,跑了調(diào),就指責你在說謊,就不讓你有好下場,就要被狼吃掉。
其實這位東家實在是有些糊涂了,這孩子關于“狼來了”的呼喊對他并沒有什么壞處,不過是善意的提醒,不過是本能的憂慮,盡管有些不中聽,但卻不是要敗壞主人的名聲,更不是要抹黑。古時候有個叫周厲王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對老百姓的批評采取高壓政策,不許他們喊“狼來了”。召公勸說也不聽,結(jié)果僅過三年,便被流放。我們的國歌中,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都被迫發(fā)出最后的吼聲”的句子,這就是典型的“狼來了”的呼叫。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們不喜歡,硬是改成形勢一片大好,可結(jié)果如何呢?
不過,歷史還是告訴我們,無論出于多么善良的愿望,那些呼喊“狼來了”的孩子永遠也不會被主人所喜歡,他們無法逃脫“說謊的孩子被狼吃”的悲慘的結(jié)局。面對人口危機而大喊“狼來了”的馬寅初,面對全民大躍進而呼喊“狼來了”的彭德懷,面對一片紅色海洋而呼喊“狼來了”的張志新,等等等等,概莫能外。
高喊“狼來了”的孩子終于死了,并背著說謊的罵名。然而,這孩子卻以自己的死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因為狼真的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