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球神童”丁俊暉奪得斯諾克巡回賽北京公開賽冠軍,近日成為媒體和輿論關注的熱點。不少報紙連篇累牘對這種家長重金栽培、海外留洋深造、自力更生奪冠的“丁俊暉模式”進行報道。與眾所周知的“舉國體制”不同的是,這種模式完全脫離了傳統(tǒng)“體?!◇w工隊——國家隊”的培養(yǎng)模式。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產生了:要不是丁俊暉因持外卡參賽而無法拿到3萬英鎊的獎金,那么這筆獎金該怎樣分配?
這個問題本來并非問題:丁俊暉是家庭投資的結果,國家并沒有付出任何培養(yǎng)費用;丁家承擔了全部的投資風險,當然應該獲得全部的投資收益。對于“舉國體制”下的運動員,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他們的“產權”很大程度上是屬于國家的,所得的獎金和商業(yè)收入當然要按比例上繳;然而對丁俊暉來說,誰又有資格去分享他的“產權”,誰又有權利去瓜分他的獎金呢?
但是在中國,問題并沒有這么簡單。丁俊暉固然是靠家庭投資培養(yǎng)的,然而其參賽的機會卻是國家提供的。他代表中國而不是以個人名義參加國際比賽,就必須通過國家體育局這道門檻。因為在舉國體制下,體育部門壟斷了體育行業(yè),是多數運動項目的惟一組織者和投資者;在這種體制下,要想成為一名職業(yè)運動員,就必須參加各級體隊,進入體制內生存。個人和民間團體固然可以投資部分競技體育項目,然而參賽機會的門票卻始終捏在體育部門手里。臺球項目也是這樣,盡管由于它并非奧運會項目,國家沒有怎么投入,但國家體育局小球管理中心還是掌握著“市場準入”的生殺予奪的權力。
所以,我們看到,在丁俊暉奪冠后,國家體育局有關領導就站出來意味深長地表態(tài):將對丁俊暉給予“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的通令嘉獎,而且小球中心目前不會考慮要求丁俊暉繳納一定比例的獎金,因為他還沒有怎么“賺錢”。言外之意,丁俊暉的“產權”有一部分還是國家的,等以后賺了大錢,體育部門還是可以來分“一杯羹”。于是,丁俊暉模式與“舉國體制”的碰撞產生了:在體育部門壟斷體育市場的前提下,家庭投資模式的“產權”是不完整的。
但是,我們又看到,丁俊暉的父親似乎并不買賬。當有人把丁俊暉和劉翔進行比較時,他毫不猶豫地斷然否定:“劉翔是國家培養(yǎng)的,而丁俊暉的冠軍,完全是我一個人培養(yǎng)的結果”。和那些舉國體制下背負“為國爭光”任務的運動員不同,丁父可以理直氣壯地宣稱兒子是在為個人利益打球,宣稱他在“用小暉賺明天”,宣稱“瞄準的目標是1000萬”。因此,當丁俊暉模式與“舉國體制”發(fā)生碰撞,很有可能意味著一場較量的開始。丁俊暉需要爭取自由參賽的市場權利,而體育部門則不想放棄對于體育行業(yè)的壟斷地位。在競技體育越來越娛樂化和市場化的今天,不難預見誰是獲勝的一方。實際上,丁俊暉奪冠就已經一槍捅破了“舉國體制”的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