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渡河與岷江匯合處,有一座3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樂山市。這里水秀山清,地靈人杰,有舉世聞名的“仙山”——峨嵋山,有唐代鑿建的世界第一大佛——樂山大佛。在峨嵋山美女峰正北有一小鎮(zhèn),名為沙灣鎮(zhèn)。1892年11月16日午時,一位母親忍受著難產的巨大的痛苦,產下一位“腳先下地”的“驕子”。母親受胎之際,夢見一小豹咬自己左手虎口,便取文豹為這“逆產”嬰兒的乳名,入家塾后以開貞為其學名,號尚武。
此人就是后來名聲顯赫、名揚中外、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宗師——郭沫若。
1897年春,郭沫若被送入家塾,開始了他的求學歷程。1914年初,到日本學醫(yī)。由于五四運動的影響,郭沫若懷著改造社會和振興民族的熱情,開始從事文學活動,于1919年開始發(fā)表新詩和小說,首次署名沫若。1921年出版詩集《女神》,以強烈的革命精神,鮮明的時代色彩,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豪放的自由詩,開創(chuàng)了“一代詩風”。同年夏,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發(fā)起組織創(chuàng)造社。
1923年3月,獲醫(yī)學士學位的郭沫若毅然走上棄醫(yī)從文之路,表示“醫(yī)生至多不過是醫(yī)治少數患者肉體上的疾病。要使祖國早日覺醒,站起來斗爭,無論如何,必須創(chuàng)立新文學”。4月,回國到上海,編輯《創(chuàng)造周報》等刊物。一年以后,通過翻譯《社會組織和社會革命》,較系統(tǒng)地了解了馬克思主義,對于他“轉向馬克思主義和固定下來”,“起了很大的作用”。1926年3月郭沫若自上海赴廣州,到達廣州的當天,便在林伯渠家見到毛澤東。從此結下他們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1927年,經過艱苦斗爭的考驗,他和賀龍等一道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8年2月,在遭蔣介石國民黨南京政府通緝的情況下,經與周恩來商定,郭沫若再次東渡日本,開始其長達10年的流亡生涯。期間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論著,成績卓著,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奠定了他在甲骨文、青銅器研究領域的崇高學術地位。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國民黨南京政府取消對郭沫若的通緝,國難當頭,郭沫若秘密回國,負責有關抗戰(zhàn)文化宣傳工作。其間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顯示浪漫主義特色的歷史劇,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又一重大成就。1944年,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郭沫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zhàn)斗的一生。他早年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動,后來參加了北伐戰(zhàn)爭、南昌起義、抗日救亡運動、反獨裁反內戰(zhàn)活動,為中國的革命和解放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
郭沫若的一生,是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一生。他勤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博學多才,筆耕不止,是我國著名作家、詩人、戲劇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他在每一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許多人一生夢想實現的目標;
郭沫若的一生,是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一生。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以及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祖國的建設和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78年6月12日16時50分,郭沫若因病逝世,走完了光輝的一生,終年86歲。
在2002年紀念郭沫若誕辰110周年之際,皇皇巨著《郭沫若全集》38卷大功告成,全部與讀者見面。這也許是給予全國人民以及這位長眠于地下的文壇巨將的最好的禮物!
(責編 一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