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的,我從小就對音樂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仿佛它是我的一位摯友,懂我、教我……
小時候我不愛睡覺,媽媽抱著我,輕輕地哼著“風兒吹,樹兒搖……”我慢慢進入夢鄉(xiāng)。有時,在我玩耍時,媽媽也會唱歌,于是我就吵著要學,接著屋里就回蕩起了母子二重唱。那時候,媽媽是我的音樂,感受音樂就等于感受媽媽。
音樂似乎很有魔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了解到各國音樂的不同,喜歡各種不同的樂器聲。例如小提琴,開始我討厭它尖而細的“嗓子”,但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盛中國表演的《梁?!?,竟驚訝于他把弦上的“尖而細”演繹得如泣如訴、九曲回腸。琴聲從他的尖指間向四處迸飛,而后又化作柔柔的傷感向我撲來;追隨著音樂,我沉醉在凄婉悲切的凄美境界里。好端端的心情被刺傷了、弄痛了,卻又是心甘情愿的;因為,這種音樂太美了。
而長笛呢?每一個音符就像一條清澈歡快的“小溪”,由無數條“小溪”匯成“江河”,間或透出些藍色的夢想來,順著靈魂最敏感的地方流了出去。以前家住平房時,院里有兩棵葡萄樹,葡萄藤爬上了屋頂,葉子密密的。雨天,待在屋里,打開窗戶,聽雨點滴答滴答很有韻味地打到葉片上,或落在瓦片上,把夏日的悶熱洗刷得一干二凈,蠻有點雨打芭蕉的味道。每當這時,我便仿佛聽到從遙遠的心靈深處傳來陣陣笛聲。聽!這……這……這不正是莫扎特的《夢幻曲》嗎?好美的音樂啊!婉轉悠揚,猶如夜鶯在枝頭鳴叫,又如涓涓的細流淌過石縫,讓人耳目一新。突然間,世界好像安靜了下來,唯有這笛聲還在腦際回蕩……然而,從長笛里飄出的旋律又是悲而不傷的,主題里總有股向前的執(zhí)著,凝聚在耳邊,震蕩著整個心房。
漸漸地,聽了不少流行歌曲,又覺得一切音樂似乎都是傷感的,它不像色彩,可以凝固在時間里,而是永遠流動著的,宛如無法固定、無法把握的年華,使人倍覺存在的可貴和消逝的無奈。
感受音樂似乎是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伴隨著音樂,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悲歡離合,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覺到了美好年華的流逝,于是,我就愈珍惜起音樂來了……
于是,我真的感覺到音樂是我的摯友,懂我、教我……
【作者系湖南省岳陽市十中高(88)班學生,指導教師:汪蔚】
點評
音樂是作用于人們聽覺的藝術,而聽覺是很難描述的。正因為這樣,《李憑箜篌引》《琵琶行》等名篇中才不得不借用“間關鶯語花低滑”“石破天驚逗秋雨”一類的比喻去表現音樂。而欣賞音樂畢竟是一種高層次的享受,往往讓人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诖?,作者才傾盡筆力,把自己在音樂中成長的感受說給讀者,與人共享———先把音樂與母愛交融,再把感受音樂與自己對生活的認識相連,更為巧妙的是又把感受音樂化為故事,讓人可知可感。結構上,過渡自然,首尾呼應,使全文渾然一體。
【特邀點評:胡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