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活動塑造了地球面貌
你是否感覺到了板塊運動的威力?事實上,那毀滅人類生命財產(chǎn)的火山爆發(fā)和地震、給人類帶來利益的礦產(chǎn)資源的形成、海陸的變遷、山脈的形成、河流的布局、生命的演化……地球上很多宏偉的自然現(xiàn)象,都與板塊活動有關(guān)。
要是大西洋初生時的裂谷稍稍偏西一點,紐約和華盛頓這些地方就將位于大西洋彼岸的撒哈拉大沙漠西緣;要是印度次大陸的漂移改道而行,它旅行的目的地不是亞洲大陸主體,那么,巍峨的喜馬拉雅山就不復存在,世界最高峰將不知在何處呢。正是因為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主體碰撞,才形成了當今的世界屋脊,也才奠定了我國西高東低的地貌大勢,發(fā)育了源遠流長的黃河和長江。
板塊活動甚至可以使河水倒流,亞馬孫河可能就是一例。亞馬孫河目前向東注入大西洋,其源頭一直伸南美洲的西緣(靠近太平洋),差多橫貫整個南美洲。據(jù)說,當大西洋尚未出世、南美洲與非洲相連的時猴,亞馬孫河發(fā)源于非洲,那時它向西注入太平洋。后來大西洋逐漸張開,特別是在太平洋板塊的俯沖作用下,安笫斯山于第三紀時急劇隆起,南美洲西端抬升,亞馬孫河于是向東倒流,注入太西洋。
在風化剝蝕柞用下,大陸將其表層碎屑物質(zhì)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洋底。然而,由于板塊的活動,大陸卻不會永久地失去這些物質(zhì)。隨著洋底板塊向兩側(cè)擴展移動,巖石碎屑物質(zhì)終究要被洋底這個不息的傳送帶運回到大陸邊緣地區(qū),或者潛入到大陸邊緣地底下。
讓我們設(shè)想一下,要是板塊曾在幾億年前停止活動的話,那么,山脈將不再升起。在千百萬年風雨流水的剝蝕作用下,高山將被夷平,高原將逐漸降低,陸地將慢慢變得像海面一樣平,最后整個世界都可能被無情的海水所吞沒。
可見,一個沒有板塊活動的地球?qū)貌豢伤甲h的。
威力無比的板塊活動,移動著大陸,撕開或關(guān)閉了大洋,升起了山脈,擴展著陸地。換句話說,板塊的活動可以造洋、造山、造陸;而海陸的變遷和山系的形成又會促使氣候以致生物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板塊活動實際上控制了整個地質(zhì)、地貌、氣候和生物環(huán)境的演化,從而最終規(guī)劃了當今世界的自然地理面貌。
“指甲速度”引發(fā)9級地震
2004年12月,一場9級大地震激起沖天海嘯,席卷東南亞、南亞、非洲12國,波及印度洋東、北、西側(cè)海岸,造成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嘯大劫難。人們不禁要問,這一近40年來最強烈的地震究竟是怎樣發(fā)生的?
位于蘇門答臘島西南岸外的地震震中恰處在歐亞板塊的南緣,印度洋板塊(澳大利亞板塊)沿印度洋東北緣的爪哇海溝俯沖于蘇門答臘、爪哇等島嶼之下,其下潛速度只比一個人手指甲生長的速度稍快,約為6厘米/年,照理不會惹是生非。然而,地球上海溝俯沖帶的性質(zhì)并非千篇一律,有的海溝俯沖帶,如馬里亞納海溝,太平洋板塊沿其比較順利地下插至西面的菲律賓海板塊之下,這里就很少發(fā)生強烈地震;而蘇門答臘西南緣海溝俯沖帶的“脾氣”卻不大一樣。印度洋板塊向北偏東方向斜插下去,它與上覆的歐亞板塊之間的接觸帶是一條向東北方向傾斜的巨型斷層帶。如果二板塊沿這條斷層自由地緩緩滑動的話,本不會對人類構(gòu)成威脅。不幸的是,在深約5~50公里的一段斷層帶,上、下兩側(cè)板塊緊緊地耦合在一起;盡管印度洋板塊在緩慢下潛,但這一段被稱為發(fā)震帶的斷層卻被死死卡住了。斷層上方的蘇門答臘西南緣一帶在北移的印度洋板塊擠壓下,年復—年,積聚起越來越大的應變能,以至于上覆板塊前緣遭受向下牽引而彎曲拱起(如圖,上)。當應變能積累、巖石彎曲程度增大到巖石無法承受時,這段被鎖住的斷層終于突然斷開,發(fā)生錯動,蘇門答臘西南緣地塊反彈回到原來的位置,這就意味著一場可怕地震的降臨(如圖,下)。
有學者提出,在這次地震中,蘇門答臘西南緣的小島可能向西南方向移動了20米。若以6厘米/年的板塊俯沖速率計,這一段發(fā)震斷層已閉鎖了300多年,而在強震的剎那間卻完成了300多年的板塊移動量。積聚了300多年的能量,在地震瞬間釋放出來,難怪它會使整個地球顫抖起來,甚至使地球自轉(zhuǎn)稍稍變快,使地軸有所傾斜。而最可怕的是,這一斷層的突然斷裂,導致上千公里長的海底發(fā)生強烈錯動,就像一只巨手在浴缸底部猛烈地攪動,終使印度洋掀起滔天巨浪,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災難。